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聖人,周公!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聖人,周公!

這個著名的漢代畫像磚,刻畫了一個千古美談-周公輔成王。畫像中的中心人物,似乎是還未成年的周成王,然而,世人更敬仰周成王身邊的那位長者。他殫精竭慮的輔助未成年的周王,為危機重重中的周王朝撐起了一片天,最終帶領整個王朝走出困境,邁向繁榮。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不僅以政治家的身份聞名於世,在中華文明史中更被尊為元聖,他是以德治國思想的首倡者和中華禮儀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樣。雖然攝政只有七年,然而就這短短的時間,不僅給西周帶來奠定繁榮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傳承千載的中華文明的根基。直到現在,世人仍經常聚集與周公廟中頂禮膜拜這位偉大的先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聖人,周公!

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周武王率精銳之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向商都朝哥。商朝的主力軍隊一直在討伐東夷,短時間內無法返回朝歌,商王紂臨時組織起數十萬奴隸和戰俘,開赴牧野前線。戰爭剛剛開始,他們便紛紛倒戈,戰火迅速卷向了朝歌,商王紂被迫自殺,統治時間長達六百年的商王朝,宣告結束。

伐商之後,周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還遠遠沒有被摧毀。為了穩定局面,在離開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紂的兒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繼續統率商民。他對武庚並不放心,所以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與其周圍號稱三監,顯然三監就是為了監視和防備商朝遺民而設置的,然而這種監視的方法顯然過於簡單化。回到鎬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該怎樣讓商朝的舊族真正臣服,又該怎樣統治,這一大片尚未真正為自己掌控的廣大國土呢?周武王短時間內並沒有拿出很好的辦法。剛剛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滿了危機,周武王為此一直深感憂慮。克商後僅僅兩年,周武王在鎬京病重,行將不起。

周武王病重期間,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誠的向先王祭禱。只要周武王能夠病癒,自己情願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將祭祀到的策書裝在金騰之匱中,並叮囑左右不要說出去。在當時的觀念中,這樣的祭禱無宜是要應驗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周武王的同胞弟弟當中,周公無論品德還是才幹都最出眾,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滅商後,周公雖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將他留在身邊,處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然而沒過多久,武王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後,太子誦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攝政的身份總領全局,其實周武王臨終前希望傳位於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顯然在周王眼裡,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穩固,這個新王朝的艱鉅任務。然而周公並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誦即位,自己以攝政的身份處理國事。周公沒有接受周王之位,就是希望以穩妥的方式統攬大局,使周王朝儘快克服危機走入正軌。然而,事與願違,周公面臨極為嚴重的懷疑和叛亂。周公攝政的消息傳到東部地區,同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非常生氣,他們在商王紂之子武庚的挑撥下,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流言像火苗一樣亂竄,就連最信任周公的召公也起了疑心。在周朝,召公的地位僅次於周公,二人同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必須說服召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周公盡力給召公分析了當時的嚴峻局面,說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攝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們二人合力輔助成王,竭盡全力才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業,治理好周朝,召公最終理解了周公。

真實的歷史,同樣充滿激烈的戲劇衝突,周王室內部仍然暗潮湧動,特別是還未成年的周成王,對周公充滿了戒備。為了緩和局面,周公主動離開都城,退避到東方。然而,外部的管叔、蔡叔並沒有因此停止行動,他們繼續與商王紂之子武庚等商朝遺民勢力聯合,由傳佈流言直接轉向發動叛亂。起來響應的還有東方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大小方國,他們原本都同殷商關係密切。浩大的反叛聲勢遍及周朝的東部,並迅速席捲至西部。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大敵當前,周公非常著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懷疑,他又無法回鎬京應對危機。為此,周公作《鴟鴞》之詩給周成王,詩中以既取予子,無毀我室,表達自己擔心周王室被毀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識到,周公之所以攝政的真正原因,他們消除了疑慮,力促周公復出,來收拾這個亂攤子。然而,周成王仍對周公深懷戒備,這時,一件突然的事情發生了。天災伴隨著人禍,這年秋天,穀物豐收還沒有來得及收穫,天上電閃雷鳴,掛起了大風,稻穀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懼。按照當時的慣例,周成王準備舉行儀式占卜吉凶,這時,他聽說了武王病重時,周公曾禱告先王,自己願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於是,開啟金騰之匱,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書,周公對周王朝的赤誠之心,最終感化了周成王。他徹底消除了懷疑,留著眼淚說,周公勤勞王家,是我這個小子無知,如今上天動微,彰顯周公之德,我親自迎接周公回來。相傳,當週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時,天下起了雨,颳起了反向的風,被吹倒的稻穀都重新站立了起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不過,歷史上的周成王最終還是決定和周公一起去面對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聖人,周公!

公元前一零四三年,周公重新攝政後,仔細權衡當前形勢,決定親率大軍開始東征。此後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在損失大量的軍力、財力後,周公最終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殺,罪過較輕的蔡叔被流放,周公還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等五十多個國家,將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周王朝重新歸於一統,舉朝歡慶。然而,凱旋的周公並沒有勝利的喜悅,他不能不意識到,危險其實遠遠未遂戰火而去。殷商移民在數量上仍然佔有絕對的優勢,按著舊制,他們依然生活、聚集在一起,誰能保證不會出現更有野心的新首領呢?而親近殷商的大小方國,如果被很好的控制,同樣會成為巨大的禍患。更為關鍵的是,管叔、蔡叔的反叛,暴露了新生的周王朝,內部有重重隱患,舊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式。周王朝急需一整套更有效的,能夠使周王朝長治久安的辦法和制度。

周公東征勝利之後,周成王將周公長子伯禽,分封到山東曲阜做魯侯,隨之而來的,還有數量眾多的商朝遺民。最龐大的商朝遺民如何統治,不僅是周武王在世時最大的難題,也同樣成為了周公東征後無法避開的難題。周公試圖通過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達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實行的分封制與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每一個分封國,都是西周王室的一個軍事據點,成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統治。燕國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長子克的封國;受封,是為了防範北方少數民族;晉國,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受封,是為了防範北方諸戎,同時保證鎬京和東都洛邑的通路;衛國,周公將弟弟中最賢能的康叔,分封於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統治殷民七族,稱為衛國;目的就是在原來的商民核心區加強周人的統治,齊國,是姜太公呂尚的封國,齊國的受封也是為了加強對東夷的控制,並且和魯國互為支持。

微子本是商王紂的庶兄,素有賢明,曾多次勸諫商王紂停止暴行,均不被採納。後來,微子避禍外出,後人為了紀念他,在距離微子廟不遠處,建有微子墓。周朝建立後,微子主動歸順,他品行高尚,不僅受到周王朝的信任,也在商朝遺民中擁有巨大的威信。周公東征後,分封微子為宋國國君,令其統治一部分商朝遺民,奉其先祀,並保持其原有的風俗。周公分封微子,有效的緩和了商朝遺民的對立情緒,使其更好的得到控制。

然而,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並不具有代表性。事實上,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親和異姓的姻親為主,是周人在新佔領的廣大領土上,以封建經濟,以蕃屏周的方式,建立了經過精心設計的政治格局。戰國後期的大儒荀子稱,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以魯、衛、宋、晉、齊、燕等國最為重要。

為了進一步加強內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時,又採取宗法制,通過加強血緣等級關係,來加固的周王朝內部的凝聚力。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內部以嫡長子為大宗,其餘諸子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間是等級從屬關係,這樣層層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宗譜。

後人通過宗譜,就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宗族起源,時光已經流逝了三千多年,期間有戰亂,有流徙,許多山川都改變了面貌。然而一本家譜就可以讓同姓、同宗、同源走到了一起,讓人不能不感慨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的強大凝聚力。

宗法制度下週王是唯一的、絕對的大宗,各地的諸侯為小宗,而諸侯國內,諸侯為大宗,他們再次分封的子弟為小宗,這些子弟還可以再通過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個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為宗族長,而小宗又統於高一級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間既是血緣宗法上的嫡庶大小關係,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關係。族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穩定的宗法體系,將周王室內部的人心緊緊的凝結在一起。

與此同時,周人實行同姓不婚的原則,禁止同姓之間通婚,周王室必須和異姓的諸侯國通婚,周王室和異姓諸侯國之間,就建立起姻親關係,各級貴族也是如此,必須和異姓的貴族通婚。在有周王后稱呼的銅器中,王后幾乎就是姜、姬兩姓,表明周王室與這些諸侯國世代通婚。通過聯姻異姓貴族因甥舅關係,也被納入了周人的宗法體系。周朝通過封建親戚,家國同構,使整個國家結構,宛如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血脈相連,休慼與共。在西周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鎬京,又被稱為宗周,通過宗法制,血緣親疏關係被成功的引入政治領域。西周王朝締造出了一種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

分封和宗法制度相輔相成,成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國家控制體系,周人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廣袤領土的強大國家。他們不再是小邦周,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終是西周王朝的統治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四面八方。周王朝的制度建設還在繼續,商朝遺民仍是周公最關注的,即便一定通過了移民等方式,將他們分散開來。但商朝遺民的數量仍然龐大,並不讓人放心,在周公看來,周朝原先的都城鎬京,顯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個都城,以便更好的安置與控制商朝的遺民,管理四方各國。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占卜,周公最後將地址,選定在了洛水北岸,營建新都洛邑,將它作為周朝的東都,與西部的鎬京相呼應。洛邑正是周公心目中的天下中心,周公攝政的第五年,東都洛邑營建成功,其規模十分宏大。洛邑建成後,周公將商朝的遺民集中到這裡管理,把商朝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徵物-九鼎,遷到王城使其正式為天下政治的中心。周公還將其命名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國大業,最終完成,成周城洛邑,是中國第一座國家層面規劃建設的都城。

此時,周公精心設計一個更為偉大的工程,正在悄然無聲的開始實施,他將徹底改變周朝,改變中國,並一直影響到我們現在。這就是周公創造性的發明了系統而完備的周禮,號稱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的周禮。周禮涵蓋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到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創造了由吉禮、嘉禮、賓禮、軍禮與凶禮構成了五禮體系。對於庶人以上的每個社會成員,其人生行程的每個節點,都有相應的禮儀及其明確具體的要求與細節,嚴格規定了人們必須遵守與踐行的倫理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周禮的核心價值是明貴賤,辨等列,即維護等級制度,保障統治秩序穩定和社會和諧有序發展,使整個周王朝成為一個,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禮的禮儀之邦,文明之邦,這正是周公最希望實現的理想。

周禮中的士冠禮,原本是氏族社會的成丁禮,周公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在莊重而頗為繁瑣的禮儀中,孩子,從此成為成人,他被賦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將承受更大的責任。祝詞中多次鄭重地告誡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儀,好好慎養你內在的德行。親戚們都在場,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這種禮節的形式,雖然在後世有較多的變化,但禮儀中強調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對家庭,社會的責任卻從未改變,一直延續到現在。

周禮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親其所親,尊其所尊,嚴格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影響深遠,成為歷朝歷代沿襲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續了近三千年,成為中國社會,能夠長期穩定的一個重要制度。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將貴族分成不同的等級,實行等級爵位制。周禮講究尚德、尊尊、親親、敬老、慈幼,也成為對後世頗有影響的倫理道德規範。周禮的誕生,是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使整個社會從尊神尚鬼、迷信巫術,走向禮治、德治。

與禮相伴的是樂,樂由中出,禮由外作,禮講穩定,樂講和諧,兩者相輔相成。周公制禮作樂,旨在使中國社會不僅長期穩定,而且充滿和諧之美。華夏文明由此進入,以禮樂文明為代表符號的時代。

在周公的苦心經營下,周初那種暗潮湧動的局面得到了徹底改變。在漢朝人所做的《尚書大傳》中,稱攝政的七年裡,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由此,周王朝已穩如磐石,當週王朝進入正軌後,周公實現諾言,還政於周成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聖人,周公!

還政三年後,周公重病而亡,臨終前囑咐,我死後埋葬於成周,我始終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將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親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周成王特別允許周公的長子伯禽,在其封地魯國,用天子禮樂來祭奠周公。魯國一直是禮儀最為昌明的所在,在這塊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數百年後,孔子誕生。面對春秋之勢,禮崩樂壞,孔子積極主張克己復禮,他所遵從的禮儀,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禮。

周公所遺留的政治,文化遺產,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源。孔子之後的一千五百年間,中國文化一直以周孔並稱,既表明周公與孔子一脈相承的聯繫,又充分顯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與歷史影響,跨越千年從未消逝。作為中華文明的創設者,周公在華夏子孫心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來,生活在這邊土地上的人們,都在深深的懷念的這位偉大的先祖,他被後世奉為天下第一聖人,元聖。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罰、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創造的禮樂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潤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靈,潛移默化的滲入到每一箇中國人的意識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