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沈氏堂號及宗祠
作者:沈培林
我的老家江蘇興化市張郭鎮黃尤村,是蘇中裡下河水鄉的一個普通小鄉村,全村人口1000多,卻找不到一個姓黃的、姓尤的,大半莊都姓沈。據考證我們的先祖是明朝“洪武趕散”時,從蘇州閶門移民過來的,與蘇州周莊的大財主沈萬山同出一宗。沈姓遷徙至黃尤莊之後不知何故分成了兩支,分立兩個宗祠:一為凌雲堂,另一為詩範堂。
我家即是沈氏的“凌雲堂”後裔,小時候就聽爺爺講早年”凌雲堂”也建有一座祠堂,非常氣派,是逢時過節族人們去祭拜先祖的公眾場所。但可惜的是在1958年搞“大躍進”時,為了辦集體食堂,將宗祠拆毀以取磚瓦木料,同時期遭殃的還有一件文物,是清代同治六年,當朝皇帝御賜於我們沈家的一位高壽者的匾額,匾額上的題字是”同蓋古稀”。這塊珍貴的御賜匾額因為是用上好的木料製成,而且寬大齊整,結果被一個無知的幹部交給了木匠,讓木匠刨刨斫斫改做了門板。真是可悲可嘆!
黃尤沈家的另一宗族“詩範堂”則要幸運一些,“詩範堂”宗祠前後共兩進,至今仍然倖存。傍晚我站在這座歷經滄桑的宗祠建築前,不免感慨萬端,祠堂建築已如風燭殘年的老人,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坍塌,成為一片廢墟直至了無痕跡。我用手機對著這座古老的遺存一次次按下快門,就算哪天實體消失了,也還能有些照片留存。宗祠大門頭上鑲嵌的是一塊白礬石匾,石匾右首鐫刻著“民國二十五年二月(1936年2月)”,中間大字為沈氏宗祠,左下角是詩範堂同族公立。這座祠堂之所以得以保存,主要是因為被公家徵用了,建國之後這裡一直被充作村部。
我們來自哪裡?我們去向何處?我是誰?這是任何人都有的人生終極三問。歷史會告訴我們從哪裡來,未來會告訴我們去向何處。而古籍和古蹟則是歷史的記錄和物證。我們各地政府都在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新景新境固然要營造,但倖存的這些歷史遺蹟更需要著力保護,它因為承載著歷史,是連繫祖先和後代的紐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
對於這些難得的歷史遺存,建議地方政府妥加修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儘量保留歷史原貌,從而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沈培林於小村酒席中匆匆草就
(注:作者沈培林供職於戴南文化藝術中心,此文是作者回鄉因所見所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