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青海人的“田社”

从春分开始一直到清明节,是青海民间汉族“过田社”的时间。田社,就是古代奉祀田神的处所。青海保留的“田社”习俗是一种社、祖同祭的习俗,保留了一些春社祭社的内容。“田社”习俗的主题以祭祖祈福为主,日期通常在春社至清明期间,各地内容不尽相同。

这一天,本家门的男女老少都从天南海北汇集到祖先坟地。祭祀的物品主要是一副献子、烧纸香烛、酒、茶、菜、肉等。有的大家族现还保留杀猪献牲的习俗。祭祀前,要先整修坟墓,除去杂草,给坟堆添加新土。祭祀时,首先要祭后土,表示向土地神禀告祭祀事宜,然后烧纸、贡献祭祀物品。男性按照行辈、年龄长幼等排列,向先祖三叩首。还有就是要进行“滚馒头”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家中长者从坟头将馒头滚下,落到谁身前即为谁的。其寓意十分美好,就是能得到祖先护佑、诸事如意,得馒头者则预示无子得子,才子遇到佳人,求学者定能中举,有病者将要康复。

其实,“过田社”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一天不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有多忙,都会到祖先坟上烧纸,听老人们一一讲述祖先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人延续了多少年的根意识。它是牵着人们的一跟线,是家人和睦,族人团结的融合剂,更是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不忘祖先、感恩生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载体。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什么是“田社”?

有人说是春社,也有人说是春分。其实田社是古代祭祀田祖即大地之神的节日,而春社则是祭拜春天之神,即祈求赐子的禖神的节日,至于清明那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古时候三节分开,各有所祭,后来逐渐演变合并为一个节日,在内地许多地方就是清明节,而在西宁以及河湟地区却是田社。无论内地的清明还是西宁的田社,古代三个节日的内容都在西宁地区保留了下来。如给祖先烧纸钱原是清明节的,祭后土便是田社的,而放风筝以及馒头上以燕子形为饰,祭把后合族而餐,则是春社的。

为什么保留了“田社”这一名词呢?

田社的时间大致在春分前后,每年因立春时间不定,田社也没有固定时间,立春后第五个寅日即为田社,有时与春社日相同,与清明也相差不远,这也是三节合一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时正值春忙季节,一般人家无力连日举行祭祀活动,只好合并为一日而祭祀之。田社上坟是最隆重的,因此往往举族而出。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据说原来西宁郭家是南凉王秃发氏之后,田社日往东郊上坟时,浩浩荡荡,前边的人已出了东城门,后边的还在家门口待发,成了西宁的一大奇观。现在自然没有这样的大家族了,但田社上坟,仍然被倍加重视。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田社”习俗有哪些?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 这天,要为坟头添土,同时也为后土(立在坟后的一石)添土,一般加添三背斗。西宁人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要提前上坟。在坟前要摆上大量的馒头、果品、大肉等祭品,点燃纸钱,族人按辈份依次跪拜行礼。儿童们则还要放鞭炮、放风筝。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 祭毕还要滚馒头。有的在最老的坟头,有的在头一年的新坟头,由长者往下滚馒头,年轻人在下边呈半圆圈跪着。据说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得到祖宗赐福,有好运:没媳妇的,在年内会娶到称心如意的妻子;正在求学的,会学业大进,考上好学校等。

青海人为什么会过“田社”?


► 馒头滚完,便是合族野餐,并商议族内事宜。田社坟上野餐是最开心的,吃肉喝酒,猜拳戏笑,直到酒醉兴酣,方才收拾东西,摇摇晃晃地回家,每家扶一两个醉汉。有的醉得走不成,还得用架子车拉着。此情此景,正如唐代《社日》诗所咏的“桑朽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