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轉型、死亡……
今年在經濟下行和資本擠泡沫的大環境下,相信所有的企業經營者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那就是:“我太難了!”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2019年,的確是最為艱難的一年。
美團的王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成為今年朋友圈的流行語:
2019年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2019年關鍵詞一:資金鍊斷裂
2019年,最具話題度的失敗案例,估計非王思聰莫屬了,其普斯資本遭遇滑鐵盧。
12月24日,王思聰母親出資一億,替兒子還了部分債務,限制消費也已經得到了解除,法院也對該案做結束處理。雙方已達成和解協議,王思聰支付了協議的第一筆欠款5000萬。
王思聰100%控股的普思資本於12月26日對外發布公告稱,經過近兩月幾十輪商談,普思投資與熊貓互娛數十位投資人全部達成協議,所有投資人都得到了賠償,熊貓互娛近20億元鉅額投資損失全部由普思投資及實控人自己承擔。
近日,網絡上流傳羅永浩被新東家Sharklet科技解約的消息,“自帶流量”的羅永浩,接連創業基本也都以失敗告終,創業明星尚且如此,眾多草根創業就更加能感受到市場的殘酷和凜冽了。
另外在12月9日,正當各大電商平臺積極備戰雙十二之時,被業內稱為下一個“拼多多”的淘集集,宣佈因本輪併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將進行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淘集集,打著“買得多,賺得多”旗號,瞄準四線及以下城市月收入2000以下的人群,平臺上的商品單價大多不超過50元,靠補貼、低價等方式吸引用戶。這家在2018年8月剛上線的社交電商黑馬,一年多的時間,欠款達16個億,其中包括8億供應商欠款和8億商家貨款。也就是說,加上之前的融資金額,淘集集已燒掉了18億元。當融資進度趕不上燒錢節奏,其很快就因資金鍊斷裂而無力續命,眾多商戶血本無歸。
2019年,隨著資本環境的變化,電商平臺頻頻爆雷、倒閉。毫不誇張地說,行業裡每個月都有壞消息傳出。
4月,美團旗下小象生鮮宣佈關閉無錫及常州兩地的5家門店;
6月,成立9年的尚品網再度捲入裁員風波,不久便宣佈倒閉;
7月,鮮生友請的董事長張知豪等5名管理層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被帶走;8月,主持人李靜創立、唯品會斥資1億美元拿下的明星美妝電商平臺樂蜂網關停;
12月,估值超過8000萬的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全員會,CEO臺璐陽宣佈公司融資失敗、要大裁員;
靠“消費返利”模式吸引了近1200萬會員的電商購物平臺易網購,在騙取了會員近200億元之後,其實控人兼董事長賈永龍“捲款跑路”;
生鮮電商我廚,被爆已暫停服務;
深陷資金緊張、大幅裁員風波中的呆蘿蔔前途未卜。
缺錢似乎是許多創業公司的常態,半數倒閉項目未獲融資,但這種狀態在2019年似乎更加突出。融資失利,的確成了壓死創業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時代數據顯示,在倒閉的300多家企業中,尚未獲得融資的企業有181家,佔所有關閉公司的55%以上,而這一數據高於去年的數值。其餘剩下的公司從融資輪次來看,多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
尚未獲得融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創業項目本身不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難以吸引投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的整體金融環境不太好,投資人手上資金緊張,投資趨於謹慎。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自2015年後,信用債違約金額和數量一直快速增長,2019年違約信用債數量較2015年翻5倍,金額翻10倍。
2019年違約債券中,近九成為民企。而在2016年,民企佔比還不到50%。
清華大學研究員範為表示,目前來看,金融去槓桿首先帶來的還是對民營企業融資的衝擊,金融機構認為信用風險上行,首先回避的便是民營企業。
除了去槓桿衝擊,民營企業還受到經濟大環境影響。
今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速連下臺階:一季度GDP增速為6.4%、二季度6.2%、三季度6.0%,增速創下27年新低。是1991年以來的新低,低於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增速。
單看“克強指數”之類的物理指數,實務指數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顯示經濟走勢更加嚴峻。
更重要的問題是,現在還看不到已經築底的趨勢。
2019年關鍵詞二:缺乏護城河
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市場定位、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運營資金、執行團隊、外部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在失敗的案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資金鍊斷裂,另外就是商業模式不夠清晰,缺乏護城河,在市場競爭者缺乏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企業,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模仿,一個行業一上是一大溜企業扎堆,企業缺乏自己的核心盈利模式。IT桔子數據顯示,垂直社區、交友社區、服飾服裝、生鮮食品等行業中,商業模式匱乏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以電商平臺為例,商業模式過於簡單,就是通過低價促銷、補貼拉新,然後鉅額的補貼與宣傳獲得用戶的快速增長,然後就沒有其他的盈利方式,如若沒有充裕的現金流作為後盾,持續添柴把火燒上去,倒閉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
對於活著的企業,由於缺乏護城河,利潤也在持續下滑。
公司盈利能不能持續,是否容易受到攻擊。這就得看企業的門檻夠不夠高。著名的投資專家巴菲特最看重的就是企業的護城河,這是衡量一個公司是好公司的重要因素。
因為資本是逐利的,有利潤的地方,資本都會一擁而上。像以前的光伏、太陽能、LED等行業無不是如此。拿LED照明行業來說,沒有技術門檻。只要有人有資本,招幾個人,買幾把烙鐵,買點燈珠,一個照明公司就開張了,結果搞得很多企業都不賺錢。
現在生鮮電商,差不多走的也是拼低價和燒錢模式。
對於一個行業,在自由的市場經濟裡,競爭對手最終會侵蝕掉一家沒有護城河保護的公司所賺取的超額利潤,畢竟時間和資本需求都不是阻止新進入者進入一個市場領域的有效屏障。
搶佔市場時利潤往往是被忽略的,賠本賺吆喝的時候在做難免,關鍵的是打下了江山後,怎麼守住這份江山,並長久地獲得利潤,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你需要為你的利潤挖一條護城河——設置壁壘。
設置壁壘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有資源壁壘、技術壁壘、渠道壁壘、心智壁壘。
2019年關鍵詞三:流量紅利消失
流量紅利的本質是搶奪新增用戶,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存量的蛋糕和龍頭企業收入沒有下滑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新的領軍人物。
在一個增量的時代,在流量的快速上漲的年代,新的變化很多,也催生了大量龍頭企業。
比如快手的出現,其實本質上沒有傷害YY、陌陌、微博的視頻直播用戶數;
比如今日頭條剛出現的時候,其實對於當時現有的資訊內容平臺沒有帶來過多傷害;
甚至抖音的橫空出世,也是如此。
移動互聯網應用本質上也有消費品特徵,一個是消費時間/金錢,另一個是消費商品。
過去20年間中國所有消費品基本上依靠四種力量成長:
市場基數增加,品類滲透,品類升級,市場份額擴大。
比如說家電行業。最早家裡沒有電視、洗衣機、電冰箱,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需求開始放大,大家都開始購置這些家電,這就是典型的增量經濟,這個時候基本上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所以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家電品牌和企業,大家活的都很好。
隨著家電的普及,以及人們需求和審美的提高,對家電的品質、價格、功能、外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率先作出產品品類升級並擁有製造成本優勢的企業就逐漸沉澱下來,成長為大企業,比如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美的,而大品牌進一步擠佔市場份額,中小品牌逐漸被淘汰。
從消費品的案例中看到,當流量紅利結束後,整個市場格局的變化會越來越小。
互聯網本質也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消費品是一樣的,只是消費的形式不同。
當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最後的流量紅利開始結束後,就會出現存量市場的廝殺。
過去我們看到大互聯網公司都各自在其領域耕耘,雖然有競爭,但刺刀見紅的廝殺並不常見。大家都希望先把增量的市場做了,新的流量紅利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變現的。
未來,我們可能逐步會看到存量市場的特徵。各個巨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多,彼此進入對方的生態圈。而新的公司要在未來幾年殺出來會更加困難。
競爭的加劇,必然導致流量成本的上升,更可怕的是由此還伴隨著轉化率的下降。
進而大幅增加企業的競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