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音樂是一種寓於聲音的藝術,它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引發人產生多種情緒反應和情感共鳴。它能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所以音樂也是一種極具內涵的聲音形式。而音樂廣播作為承載音樂傳播的一種載體和途徑,在傳統廣播類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和影響力,它既不同於新聞資訊憑藉新鮮內容、快速傳播吸引受眾、又不能像交通廣播可以倚重某一種交通載體謀求自身發展……音樂頻率是在以一種“心靈共鳴”的形式,填補著聽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內容消費場景下的“時間空擋”,並業已成為一種“剛性的收聽訴求”。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根據尼爾森網聯2017年全國廣播、音頻基礎研究顯示。在網絡音頻端,音樂類的主要內容類型佔據了受眾收聽排名TOP5中的四席(中文流行音樂、歐美流行音樂、懷舊經典音樂、最新音樂榜單);而在傳統廣播電臺,雖然新聞資訊是收聽偏好的主要體現,但是以懷舊為特點的經典音樂仍然牢牢的俘獲了一部分為了欣賞、或是尋求心靈撫慰的受眾。

從2017年初到2018年6月,對比全國三大廣播主頻率(新聞、交通、音樂)在綜合市場和車載市場的地位變化就會發現:各地新聞頻率趁著“三臺合併”的東風,鞏固了其堅實的影響力; 而以“路況信息”為主打內容的交通廣播卻逐漸喪失了固有優勢、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此種情形也讓音樂廣播得以一舉趕超,並持續攀升。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是什麼主導了傳統音樂廣播逐漸步入輝煌,並躍升至三大頻率中第二位的位置呢?

音樂廣播

“南強北弱”的地緣優勢帶動全國

針對以蜻蜓FM為代表的音頻流媒體平臺研究發現,“音樂類”已成為該平臺音頻類別中排在第二位的內容形式,僅此於新聞類內容。通過大數據呈現:音樂受眾多分佈於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華東和華南地區。這與尼爾森網聯此前調研中所發現的——“南方受眾更注重時間價值的利用,而北方受眾更喜歡語言類節目,調侃式伴隨收聽”結論相吻合。並且,華東、華南受眾對於音樂的熱衷趨勢正在帶動全國。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音樂廣播

核心聽眾群“吞噬”新中產

根據研究發現,當前音樂廣播的核心受眾覆蓋了從15歲到44歲的聽眾群體。而中國市場當前的消費主力恰恰處於25-44歲之間,這正好與音樂廣播的核心受眾重合。我們通常將這部分人群稱為“新中產”,在這群人中私家車已成為其標配產品;他們更追求市場的細分和消費的垂直;他們有更加鮮明的個人品味和獨特的消費訴求。

此外15-22歲年齡段人群,作為音樂廣播與市場消費主流間的“差距代際人群”恰好覆蓋了95後、以及00後,這部分群體所呈現的年輕化、個性化以及開放性等屬性,使他們成為了狂熱的“追樂一族”。需要格外重視的是,90後是當前我們所公認的市場消費潛力群體。換言之,佔有32.3%的95後,既是市場的未來主導、又是中國廣播音樂“主力軍”。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音樂廣播核心受眾人群的年齡跨度從70後到00後,貫穿了兩個代際。這兩代人普遍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下成長,又都剛好趕上了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熟的時代,所以他們對於移動互聯網這種更新的傳播模式既具備適應性、需求性等基礎條件,又擁有極強的好奇感、和探索慾望。在他們當中獲取信息的方式早已不在侷限於媒體,他們受KOL以及具有相同價值觀的親朋好友的影響極為明顯。

“大音頻”

重構傳統與網絡音頻市場

總覽2010年以來中國各大媒體接觸率的變化走勢,不難發現:中國廣播受眾的媒體接觸率已從2010年的62.3%下降到了2017年的33.3%。於此同時,互聯網媒體卻從2010年至今增長了43.4個百分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播要發展、就必須要抓穩受眾,而抓穩受眾的前提是要先捕捉到他們的根本訴求。對於這群隨互聯網一同長大的音樂廣播核心聽眾,傳統廣播與網絡音頻或許從收聽途徑上選擇,並沒有任何一方擁有絕對的獨佔優勢,受眾更偏愛直接、便捷的收聽方式和用戶體驗。所以音樂廣播的前路不能止於從行業自身的角度來規劃發展,而需要以一種更大的視角——“大音頻”來看待。

1. 廣播依然是音頻市場收聽的主力:從大音頻的視角,2016年至2017年的兩年間,廣播的接觸率下降了1.1%、音頻的接觸率增長了1.14%,但從整體的人群佔比而言,廣播媒體的受眾群體仍然佔有絕對優勢。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2. 垂直平臺助力音頻市場觸達的增加:在音頻市場,超過一半的受眾聚集於移動音頻平臺。但在其細分中,垂直型的APP佔據了九成以上的使用率,這些垂直型的APP明顯又以音樂類客戶端為主。由此可見,對於傳統廣播音樂頻率的主要壓力來源於移動音頻中的垂直型媒體端。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3. 互聯網改變廣播收聽方式而非傳統廣播本身:移動互聯網促使網絡音頻與網絡在線廣播逐漸興起,傳統廣播收聽受眾確實被分流、影響被稀釋。數據顯示:網絡音頻的發展導致傳統廣播的接觸下降了4.2個百分點,在線廣播的發展導致傳統廣播的接觸下降了1.6個百分點,這組數據雖然有些“聳人“,但需要界定的是,傳統廣播收聽方式接觸的下滑,並不等同於傳統廣播節目接觸下滑。事實上,由於在線廣播的發展,反而帶動了傳統廣播節目的收聽,只不過是選用的收聽途徑、方式不同,這部分人群給廣播節目收聽帶來的增量達到了11.4%。整體上講,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衝擊的主要是傳統廣播的收聽方式,而非傳統廣播本身,傳統廣播節目的接觸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增加了5.6個百分點。

所以說,在大音頻的概念下,音頻流媒體未必真瓜分了傳統廣播的受眾,而是以垂直型音頻流媒體和支持付費的語言類節目為主流,培養和凝結出一撥新的受眾群體。

四位一體

成為移動互聯下的最佳整合方案

1.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音頻給我們帶來了更快捷的使用體驗,但卻讓人感到欠缺了一絲心靈上的“溫暖”。事實上,這恰好為音樂廣播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遇。通常只有傳統廣播的主持人會在主播過程中加入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和詮釋,深度挖掘歌曲背後的故事……新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在無形中被傳遞。所以說傳統音樂廣播較之網絡,其實更具有人文關懷和互動交流的特點。

2. 嘗試“音樂臺與音樂節”的結合模式,將音樂主持人與音樂IP資源進行盤整,實現主持人IP、音樂產品IP以及歌手IP的跨界融合,再以落地音樂節為載體,實現單體IP優勢效果的疊加,最大限度的拓展粉絲效應,吸引更多流量的湧入。

要實現“品效合一”,音樂廣播的價值該如何重構?

當前傳統廣播的廣告經營,仍然倚賴無線傳輸覆蓋環境下的傳統收聽方式。在此背景下,勢必會引發受眾的分流,就會對傳統廣播的經營造成更大的衝擊。在萬物互聯時代,如果想突破這樣的窘境,就需要主持人、節目、活動和平臺形成四位一體的傳播模型,讓廣播電臺的傳統職能發生改變,以謀求更新的盈利點。媒體的使命不再是幫助廣告主在品牌和營銷目標之間二選一,而是要實現“品效合一”,這樣才能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媒介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