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唐 杜牧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唐 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格式】七言律诗

【名句】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基调】感伤、苍凉

【年龄】杜牧42岁-44岁,公元844年-846年(唐武宗会昌四年-六年)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译文

百感中来不自由,

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

角声孤起夕阳楼。

忽然角声孤单单地在夕阳下的楼上响起。

碧山终日思无尽,

分别后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

芳草何年恨即休?

看着这些夹道的芳草,离恨又哪一年能停止住呢?

睫在眼前长不见,

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

道非身外更何求。

有道德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

谁人得似张公子,

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

千首诗轻万户侯。

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注释】

九峰楼:在今安徽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一作“九华楼”。

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中:一作“衷”,指内心。

芳草:象征贤者。

即:一作“始”。

长:一作“犹”,常常,总是的意思。

“睫在眼前长不见”用来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张公子:指张祜。

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万户侯,指古代的一种封号,这里借指高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杜牧42岁)至六年(公元846年,杜牧44岁),杜牧当时在池州(今安徽太平)任刺史。

在唐穆宗长庆821年-824年间,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时找到白居易请求举荐做官,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白居易认为徐凝第一,张祜二。张祜不满,“行歌而返”,好友杜牧得知此事后也很愤慨。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杜牧43岁)秋天,张祜从丹阳寓地来到池州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两人遍游境内名胜,以文会友,交谊甚洽。此诗即作于此次别后。

【考点】

考点1:“角声孤起夕阳楼”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答:照应诗题;说明“百感”的诱因;渲染孤独凄凉的情境氛围(“孤”字),引出怀友思旧之情。

考点2:

第二联前人赞其妙喻,请简析。答案:诗人以碧山比喻思念之重,用芳草比喻离恨之绵长。

考点3:分析诗人对友人张祜的丰富情感。答案: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的劝慰;赞美友人的诗才之高和心性的清高豁达。

【赏析】

此诗是杜牧为友人张祜鸣不平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

首联: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诗人站在九峰楼上,夕阳余晖洒满楼,凉号角声随之起,诗人心中百感交集。第一句“百感中来不自由”,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已经难以控制。一句“百感”将诗人的心中的感叹写出,一个“不自由”突出了诗人的感叹是无法倾诉的。“角声”成为引起作者感叹的“诱因”。这一联是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孤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流出。为什么眼里看着绚丽的夕阳,眺望着远处的秀丽风景,诗人心中却是这般“凄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角声本无所谓孤独,诗人心中有烦闷,写出来的景物都是带有主观感受的。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这就给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写作的基调。

颔联: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颔联紧承首联,抒发别情。诗人面对青山、芳草,思绪茫然,愈发感慨人生的变化无常。此景不尽,此恨何时休?

对面的青山曾是与你(张祜)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已经伴随着友人(张祜)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

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颈联笔锋一转,由心中的思念转为安慰对方。这联暗含的意思是:世人总是对别人细小的错误观察入微,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能够保持高尚美好的情操,又何必苛求于世俗呢。诗人认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不在乎世俗的偏见。

睫,是指睫毛,“睫在眼前长不见”使用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典故:齐威王派使者对越王无疆说,越王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到毫毛之末这样细小的东西,唯独看不到自己的睫毛。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杜牧对白居易的微词(杜牧和白居于之间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术语,这里可以理解成道德修养。“道非身外”,是杜牧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颈联故作俚趣语,来慰藉失落受伤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和格调与前面迥然不同,这也是作者使用“逆捥”手法的表现。(所谓逆挽诗,就是故意以普通的语句开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蜂之势。有种“欲擒故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尾联: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一联成为“劝慰之金句”,被历代传颂。这世上又有谁比得上才华横溢的张公子,他那超凡脱俗诗篇足以那些万户侯自惭形秽。“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可见杜牧对张祜的推崇之高。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

诗背后的故事

我们常说,读懂诗人才懂诗。要理解一首诗真正表达的意思,一定要了解诗人的背景,了解是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就先这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一样,为什么诗人心中“百感”?又为什么张祜“失落”导致杜牧要写这样一首诗来劝慰他?又为什么杜牧对白居易颇有微词?……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的背景,这下疑问才能消除。

张祜,世称的“张公子”,晚唐诗人,与“小李杜”杜牧、李商隐齐名。张祜擅写宫词,在当时可谓“誉满天下”,但因为文坛大老的阻碍排挤,一辈子不得发达,浪迹江湖,落拓终身,至死也无职无衔。大家可怜他,遂以“处士”称之。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是唐代诗人杜牧为张祜鸣不平的一首七律。说起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不得不提一句“职场如战场,适者生存的法则从古至今亘古不变。”

这里要牵涉的人物有张祜、杜牧、白居易和元稹。我们都是知道,张祜和杜牧是好朋友,张祜因为写过一首“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杜牧专门写诗给张祜《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可见杜牧对张桔作品喜爱赞赏的程度;而我们也很清楚,元稹和白居易合称“元白”,二人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而当时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不和(杜牧看不上白居易和元稹的“元白体”),而刚好“元白”打压了张祜,自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了,杜牧才写下了这首为张祜抱不平的《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当然,杜牧结交张祜为好友,并不完全是因为张祜和白居易的对立,也是欣赏张祜的诗文水平。

那究竟张祜和白居易之间发生过什么?

因为张祜擅长写宫词,宫词经常被谱成曲传唱,这使得张祜一时名声大噪,连身居皇宫的皇帝都知道张祜。但俗语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年轻的张祜出名早,成名快,难免恃才傲物,结果得罪了当时文坛的大V白居易----公元826年,张祜南游姑苏,当时的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也是文坛赫赫有名的前辈。张祜去拜谒长辈白居易的时候,白居易戏称张祜的诗“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属阿谁”为“问头”诗,而张祜毕竟是年轻气盛,竟也毫不顾忌地跟白居易开玩笑,说他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为“目连经”。这惹得白居易甚是不悦,但可悲的是张祜竟然没有察觉。一心求取功名的张祜,本来希望得到白居易的举荐,但他哪里晓得白老先生对他戏谑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到最后,白居易推荐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这样张祜很是不满。所幸当时,还有一些持论公正的名流,对白居易所为颇感不忿。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李商隐的恩师,他就十分赞赏张祜,为他的遭遇不平,他亲自给朝廷写了奏章,人才难得,不可埋没,吁请执政拔擢使用。他让张祜拿着自己的作品,诣京进献。结果,很不幸,张公子亲笔缮写所作诗歌三百篇,呈送上去,偏巧落在不喜欢他的元稹手里。要知道,白居易和元稹那可是多要好的朋友,二位老人家一联手,几乎毫不费劲地,如同碾死一只蚂蚁,活活的将张公子的仕途断送,前程埋葬。可怜的张祜,最后落寞归乡,从此纵情山水。

其实,文学的潮流,从来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时候,“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就退出文坛的中心;当元白唱和“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的时候,“李杜”(李白和杜甫)也就觉慢慢退居二线了;同样,当杜牧、李商隐、张祜等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白元二老自然也会被推到历史的后台。

上一代的辉煌,渐渐淡去,无论如何,白居易已经属于昨天了;下一代的辉煌,正绚烂地走来。话说如果白元二老心胸能够豁达一些,张祜的命运可定就会改写了。杜牧在诗中所写这句“睫在眼前犹不见”,对白居易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时隔千载,还是能够读出他的不满。唐代诗人皮日休,也有《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一说。宋人王谠的《唐语林》,计有功的《唐诗记事》,载记其事时,也深感白居易串通元稹,镇压张祜的做法过激。而苏轼对白居易赏识徐凝,偏爱徐凝,也觉得有言过其实之处。可见,对于这件历史公案,时人和后人心中也自有一杆秤,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只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无法改变!

最后出一道题考考大家: 如果你的同学或好友因为考试不顺或者事业不顺,正遭受挫折,你能用哪句诗词来安慰他?我想,这句“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可以聊做慰藉吧!除此之外,说说你知道的还有哪些合适的诗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