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奴
1,因為曹操懂得發現人才,知道該如何識人,用人。
2.曹操不管你出生,身份貴賤,只要你有才能,一律重用。
3.曹操積極發展生產,實行屯田,使北方混亂的社會又基本恢復秩序,這是民心所向。
茅溪小張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個時候因董卓已被司徒王允殺害,朝中大臣便請曹操到朝廷保護漢獻帝和朝廷,使朝廷恢復正常秩序。曹操乘此機會到達朝廷,受到漢獻帝的歡迎,並封他為丞相。曹操便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征伐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劇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民、實行租調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漢獻帝劉協又冊封他為魏王,在諸王之上。
這個時候,三個國家曹操主導的曹魏政權最為強勢,早已達到了“協天子以令諸侯了”,而蜀漢和東吳的力量都比不過曹操。
雖然東吳和蜀漢都把曹操當作國賊對待,但是仍然難以阻擋,很多英雄豪傑投奔曹操,漢代的時候選拔官吏,按照選用的人才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可是曹操用人不在乎虛名,他選擇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專門用崔琰、毛玠掌握選用人才,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然當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不得選用。特別強調“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然高貴之臣,車馬衣服不可過度奢華”。
最關鍵一點就是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乏道德品質、出身卑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一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擇和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物。打破常規世族門弟觀念,收穫了一大批地主階級中下層的人才,控制了豪強,加強了集權統治。
結語:
由於曹操選撥人才是“唯才是舉”,所選用的人才不講過去的等級門伐觀念,受到廣大社會人士的青睞,使一大批優秀的文、武人才,都投奔到曹操的名下。文士以荀彧、許攸為主,戰將千員,使曹操兵多將廣。為統一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
崑崙之柏
事實上正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有那麼多人追隨他。不過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一一一澄清。
(漢獻帝的經典形象。經過桓靈二帝的胡亂作為,天子的權威已蕩然無存了。)
其一,曹操僅僅靠“挾天子”嗎?
事實上,“挾天子”(或者說“迎天子”)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就在天子遷許都不久,曹操就採納了棗祗和韓浩的建議,設計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和典農校衛等主持屯田,發展生產、招募流民。既解決了軍糧的來源問題,也緩和了階級矛盾。
(三次“求才令”,成為曹操施政路線的核心。他急於打破豪族世家對於權力的壟斷的決心和意志,可見一斑。)
同時,在殺伏皇后、鞏固成果的同一年,開始頒佈了“求才令”。此後又先後頒佈了兩次,即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十九年(214年)十二月和二十二年(217年)秋八月的三次“求才令”。打破了豪族世家對權力的壟斷,豐富了人才的來源。
以上兩者,對於權力的鞏固和力量的加強至關重要。
其二,為什麼“挾天子”就能“令諸侯”?
(“屯田令”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這裡涉及了權力合法性的問題。雖然到了東漢末年,天子的權力幾乎所存無幾,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但至少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此時沒有替代品。曹操選擇“挾”而不是“廢”或“自立”,已經很具有號召力。況且,東漢的意識形態是儒家思想,對於最高權力,是“君、親、師”一體,在沒有新的意識形態取代之前,對於天子,大部分豪族世家還是尊重的。這可以理解為什麼“廢天子”的董卓、“自命天子”的袁術是天下共賊,為什麼欲“廢天子”的袁紹和欲“自命天子”的劉焉不得人心。
(東漢大亂世,曹操在太多的方面都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乃至超越了時代,為時人所不理解和認同。也許,只有這滄海,才是曹操的真正知己。)
所以,無論權力的合法性、物質生產和人才供給等關鍵領域,曹操是站在制高點的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