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不接受朝廷招安,凭本事是否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或登皇位?

砚逸善斋


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年少时,看《水浒传》喜欢梁山众好汉的义干云天,大碗吃肉,大快朵颐的日子,让我们艳羡不已;但看到最后招安,兄弟死伤,再到最后宋江、李逵相拥而死;吴用、花荣以死相随,最后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心里总是不平。如若宋江当年不接受招安,说不定大事可期,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真实存在的。公元1119年,北宋末年,宋江聚集36人在梁山泊起义。当时的北宋可谓是内忧外患,对外只得缴纳岁贡称臣,对内则由于文官团体的极具扩大,只能加重赋税。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宋江等人,才招募义军,起义一开始,也算顺利,辗转攻陷十多城池,声望逐渐大振。宋徽宗下旨招安,而宋江却未接纳,继续率众转战各地。但却在各地官府的追击之下最终被张叔夜打败。而这里面的宋江,倒是很满足我们的希冀。誓死不降,虽然宋朝此时早已是风雨飘摇,起义频发,但与朝廷的力量对比之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终宋江起义也不过持续不足年,而亡。



即便是抛却这些史实,我们站在演绎的本子中,宋江所辖水泊梁山之众并不多。第八十三回:'宋江与同军师吴用、公孙胜、林冲、刘唐、杜迁、宋万、朱贵、宋清、阮家三弟兄,马步水军一万余人回去。其余大队人马, 都随卢先锋在京师屯扎',如果我们按照将和兵相同比例分配而言,那么总兵力能够有十余万人。



声势够大,可这大之下是恐怖的后勤补给要求。在没有完善的运输系统之下,在古代每一个士兵背后几乎要有3-5个左右人,运输给养。而根据宋徽宗时期的文献资料记载,大观元年(1107),又规定各路“帅府别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如此算来,宋徽宗时兵力已经接近百万之余。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水泊梁山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并在在意 一城一池,可在水泊梁山如此之小的地区,要保持如此大的兵力给养,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北宋,几百万之土地,对庞杂的军队尚且无力支撑,更不用说水泊梁山的弹丸之地。



而且摆在宋江面前,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兄弟”的态度问题,对于自己一位梁山的当家人而言,他更明白在梁山看似强劲的武力面前的隐忧。主战派和主招安派实力对比之下,特别明显的一点便是以手段“邀请入伙”的传统官宦和望族出身的人员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反对接收招安的人,则大多数属于底层阶级出身的人士,像李逵这般缺少根基,更缺少能力。宋朝在有兵力优势之下,更能够利用内部矛盾逐渐分裂宋江的水泊梁山。



高下之间,宋江若是不接受招安,也便当真如史实一般,等待他的下场便是四个字—自取灭亡。综合起来,其实宋江接受招安,也是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至少这群打家劫舍,肆意滥杀的好汉们,能够洗白自己,不用再去躲躲藏藏,在获得封赏之上,更实现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百姓的名利要求。


奇史趣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水浒全传》的宋江与历史中的宋江並非一人,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没有被招安的故事,而是被朝庭剿灭所杀。

现在就以《水浒全传》中的宋江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宋江胸无大志,不敢想当皇帝。只愿效忠朝庭,心里想的就是招安,不接受招安是不可能的。宋江用招安的幌子去拢络人心,其中就包括一些攻打梁山被俘的朝庭官员,使他们能在梁山安下心来等待招安。梁山聚集的人马,只是宋江用来与朝庭招安谈判的筹码而己。宋江自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就把招安当成头等大事,在梁山排座次后的菊花会上,他的仍然忍耐不住急于招安的心情,做了一首《满江红》以表心志。词中有“号令明,写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再有,宋江为尽快得到招安,让燕青去走皇上宠妓李师师的后门。直接向皇上表明心迹,燕青说“宋江这伙人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常以忠义而主,不敢侵占州府,不敢扰害良民;只是早望招安,与国家出力。”这哪里还有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首领的影子?分明就是一个摇头摆尾乞求宽恕的的奴才。所以宋江接受招安是不可逆的。

第二,假设宋江不走招安的道路,也不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成为一方诸侯需具备控制一定的地域或人口的能力,要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人作为支撑。梁山並不具备这些硬件,梁山号称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但是劣势非常明显。梁山几万人马驻在水洼之中,偏居一隅,对朝庭不构成很大危胁。如果朝庭真要消灭他们,只需封锁水泊,切断供绐,梁山就会不战自灭。所以宋江不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第三,宋江没有能力登上皇位,梁山虽然有一百零八将,号称十万人马,如果真与朝庭对决,胜负也很预料。打仗拼的财力,人力,真的打起仗来梁山的人力财力都会捉襟见肘。反观江南方腊,北方田虎占据江南半壁及北方九州八十一县,实力都在宋江之上,不但难登皇位,均遭到被剿灭的下场,所以宋江不接受招安,也难全其身,登皇位更是不可能的。


用户李森


这个题目问得有趣!“凭本事”登皇位?宋江有什么真本事吗?文不及吴用,公孙策……;武就更别提了,直接垫底,估计连吴用都打不过!免强杀了个阎婆惜都慌得一踏糊涂。

当然,能做梁山老大,宋江肯定是有些过人之处的!宋江本是一小吏,并没有大才,但是精于人际。这样的人是完全能在体制内混的比较好的。他的父亲也曾教育他不要和贼寇勾结(事实上宋江没完全听),可见宋家是安分于当时社会,并无非分之想的家庭。他秉承儒道,虽然知法犯法(告诉晁盖事发),但也是在忠于朝廷皇帝的前提下做一些所谓“侠义之举”。宋江的忠,忠的虽然不光明磊落,但是他依然是求一个“封妻荫子”“衣锦还乡”的体制内的人。由此可见,宋老大虽然精于“治人”,但政治头脑却是一塌糊涂,只能在头脑相对简单的头领面前有一片和谐之画面,但扩大的社会层面来看,这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梁山故事的背景是在北宋中期,是儒家学说盛行发展的一个朝代。宋江也是个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不同于其它落草为寇但文化水平不高的其它头领,在他心里虽然有反抗精神,但依然有着很强烈的正统思想。后来的通过李师师见宋徽宗而不杀之,就是他只反奸臣不反皇帝最好的证明,他还一心要辅佐皇帝整饬山河。以“忠义”自诩、自励的宋江,骨子里极度认同并忠于朝廷。上山之前,他所有的苦闷、牢骚、压抑都来源于不被朝廷认可、接纳,自恃空有一身本领,却不能施展宏图大志,无法在组织内获得足够体面的职位;被迫上山之后,尽管宋江聚集起来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不安定分子,但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出发点却只有一个:接受招安从而为朝廷效力,在疆场上博取功名。

宋江对朝廷的依恋,完全属于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宋江自从归降后,便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朝廷,不管奸臣如何陷害他,不管兄弟们在征战中死伤多少,依旧难以改变他对朝廷的这份挚爱。即使最后被奸臣毒死,宋江也要拉着李逵垫背,为的是害怕他搞乱,败坏自己的名声。

最后,说得再直白一些,宋江也就是会耍点小花招,架空个人,玩一点小心眼,其实没什么真本事。做皇帝这事,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想过,也不敢想!宋江心里就是一直想招安,谋个一官半职,就算到达人生巅峰了。

综上所说,不管梁山招不招安,宋江也做不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