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行如何进行打坐?

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先说姿势。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要领主要是两点:

儒家修行如何进行打坐?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会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整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儒家修行如何进行打坐?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首先是肩。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其次是胸,最后是腹。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儒家修行如何进行打坐?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腹是实的,不是鼓腹,也不是收腹,就像是一条口袋装满了东西那样,这叫实腹。

除了上述三个重要的松,还有三处辅助的松。第一个辅助的松是松后背。与胸的松是相配合的,但意念不一样。胸的松是追求空,而后背的松是追求后背充分展开。肩放松、空胸、后背充分展开,上半身基本上就完全松下来了。

然后是追求腿的松,这是第二个辅助的松。不管怎么坐着,都要追求腿部的放松,但是盘坐的时候相对难一点,正襟危坐时腿相对容易放松。要注意,当你感觉松不下来时,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腿上,而是出在胯上,是胯部没有松开,胯松不下来,腿自然就松不下来。胯,具体地说,就是你的腰和大腿接触的地方。打坐的时候追求放松,尤其要让这个部位松下来。盘坐的时候尤其如此。很多人盘腿费劲或者盘坐时间一长腿容易发麻,问题都不是出在腿上而是出在胯上,胯没松下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胯松下来呢?要领是屁股放平。想办法让你的臀部和椅子相接触的那个部位变成平的,然后胯就松下来了。怎么检验放平没放平?坐在比较硬的地方觉不觉得咯屁股,咯屁股就说明姿势不对。将臀部放平,让其均匀地承载你上半身的重量,就不会觉得咯了。臀部真正放平之后,你会感觉到尾骨接触到凳子了,感觉到尾骨能接触到你坐的地方,然后从尾骨往上一直到头顶,整个脊柱是直的,臀部像是展开的大地,脊柱像是这片大地上生长的一棵树,这样上半身的姿势基本就没有问题了。

第三个辅助的松是面容松。佛家打坐讲究要面带微笑,实际就是追求面部放松。你的五官,你的脸部肌肉都要放松,这样才能有利于你心境的放松。面部肌肉如果紧张的话,会出现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是脸上经常起疙瘩,越打坐脸上越起疙瘩,就说明脸部没放松,气血淤到这儿了。还有一个反应不容易被发现,或者说经常意识不到是问题,脸红,很多人误以为是修行进步了,修打坐之后满面红光。实际是修错了,再坚持下去,血压就要上去了,这也是面部没松下来的结果。面部没有松下来,气血淤在脸上,经常就出现这两种反应。一是起疙瘩,这个好判断;另一种是满面红光,这个不好判断。你到底是修行进步、身体好了,气色好了,还是气血淤到脸上了,不是很好判断。我的经验是,如果你打坐没几天就满面红光,一般来说是气血瘀的,打坐对身体的调整没有那么快见效。

总的说来,打坐要追求六个松,三个主要的:肩、胸、腹,三个辅助的:背、腿、面。以上说的是儒家静坐法的第一种姿势,坐椅子,也称正襟危坐,这是儒家最标准的打坐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