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毛泽东在四天内辗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杭州。途中,毛泽东与秘书林克笑谈《徐州怀古》《木兰花慢》,述说《史记》抒怀;工作期间,则面对万千干部,指点出行要津。每到一地,他都在干部会上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宣传报告,讲知识分子问题、青年问题、长期共存问题,讲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月21日,毛泽东从上海到达终点站杭州。在杭州,毛泽东一住就是十八天。
连日来,由于过度疲劳,毛泽东感到有些不适,那慈祥的脸庞上,常常流露出焦躁不安的表情,烟抽得也多了,时时陷入深深的思虑中。
据林克日记记载,此间,毛泽东每天学英语,批阅文件。在读费孝通写的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后,与林克再谈知识分子问题,看《魏源文集》,读《教学与研究》杂志上王方铭的文章等。
3月28日,雨过天晴,江山如洗,毛泽东驱车前往钱塘江上游的果园视察。途经一个村庄时,他下车察看庄稼。毛泽东跨进一块葱绿的麦田,不时俯下身去用手轻抚麦苗。
上午10时,钱塘江波光粼粼,江面上浮动着朵朵白帆。毛泽东凝望滚滚钱塘江水,操着湖南方言,用手指了指钱塘江对岸,脱口而出:“到江吴地尽,彼岸越山多。”沉默有时,然后咧嘴一笑:“钱塘江,吴越分界线也。”
4月7日下午1时,毛泽东在专机上鸟瞰古越大地,眺望远方,钱塘江入海处,白浪滔滔,犹如万马奔腾。毛泽东触景生情,兴致盎然,写下了宋人柳永的《望海潮》词一首: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完后,毛泽东一边吸着烟,一边端详着词的内容。他沉思片刻后,把手稿递给林克,说:“林克,这幅字就送给你,作个纪念。”现在毛泽东的手迹《望海潮》珍藏在中央档案馆里。
毛泽东的记忆力十分惊人,许多诗词,甚至是长篇歌行和辞赋,他都能背诵如流。他一气手书柳永的《望海潮》,其烂熟于胸的程度,令人惊叹!
柳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对柳永的词有深厚的兴趣,曾在一本《乐章集》里,圈画过柳永的三十五首词,有的词还反复圈画过。
毛泽东曾说,自己喜欢豪放、隽永的词作。在这次南巡途经长江上空时,毛泽东也曾挥笔书写了宋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边写边念起来。当时,他正集中精力思考怎样以波匈事件为借鉴,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问题。此刻,他的情怀,与这景、这词融为一体。
写完后,毛泽东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诗句。他讲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时说:“曹操说: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向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林克静静地听着。
接着,毛泽东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毛泽东是位渊博睿智、潇洒自如的政治家,他一再借古喻今,强调不讲政策,丧失人心,必然失败;而只有会用人,能团结人,才可成就一番事业。
毛泽东思想活跃。他很快从文学作品中跳出,讲起知识分子问题,他说:“知识分子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的。”又说:“百花齐放,自家争鸣,不是一个短期而是长期性的方针,要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在讲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他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同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决不可以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否则,就不好办!”
说罢,毛泽东安然翻开英文课本,说:“开始学英语吧!”就跟林克学起英语来(林克既是毛泽东的秘书,又是他的英语老师)。尽管这次毛泽东旅途劳顿,日程甚紧,但他仍然以学习英语为乐,而且乐此不疲。
毛泽东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赏景、论词、温史,并从中获得借鉴,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