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醫院心理門診 攝影 王倩
安定醫院心理檢測室
昨日記者獲悉,天津市安定醫院孤獨症康復中心即將揭牌,孤獨譜系障礙患者可在安定醫院接受規範系統的康復訓練、共患病的對症處理、家長互助及指導。7歲以下患兒將享受《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殘聯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規定的康復救助補貼;14歲患兒將享受孤獨症康復門特報銷政策。社交技能訓練、奧爾夫音樂療法、廚藝課以及對家長的心理支持等也將成為安定醫院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定點機構的特色項目。
據瞭解,關愛市民心理健康是天津市2020年20項民心工程之一,其中實施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提升行動,建設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示範單位,將醫療機構納入定點康復服務機構,則是其中的重點工作。
據專家介紹,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大部分起病於三歲之前,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發育障礙、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基本臨床特徵的一組行為綜合徵。
此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尤其高功能或不典型的孤獨症,很多是在上學或者工作後出現人際交往等問題時才被發現,錯過了最佳的治療和訓練時機。該病預後相對較差,少數患者能夠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參加工作,大多數患者不能步入學校,不能適應社會,甚至長期需要專人看護。這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很大的負擔。因此倡導社會重視自閉症的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同時為自閉症創建平等、寬容的社會融合環境勢在必行。
世界精神衛生日
弘揚抗疫精神 護佑心理健康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2020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天津的心理工作者聞令而動,在戰疫一線,他們為患者開出一副“心理安慰劑”,為恩施披上一件“心靈防護衣”,為兩地搭建了一座“天使連心橋”。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因疫情“蟄伏”大半年的國人紛紛出遊,面對此前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國外疫情仍在蔓延等情況,專家提醒公眾疫情尚未結束,因疫情帶來的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消失,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保持良好的心態尤為重要。
去年心理援助熱線
年均接聽量上萬通
天津市2011年開通了第一條政府公益心理援助熱線88188858,主要向社會大眾提供心理疏導、心理評估、心理危機干預及轉介服務,24小時不間斷服務。去年全年接聽量達到一萬多通。疫情期間,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針對市民可能產生的一些心理問題,除了88188858熱線之外,又開通了88188239的心理援助熱線,向公眾提供便利安全的心理支持服務。
據天津市心理援助熱線項目辦主任張寶霞介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後,兩部熱線接聽量明顯增加,在整個疫情期間,接聽量是平時的近三倍。
“心理防疫戰士”回憶錄
惶恐、緊張、焦慮、擔心……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民眾帶來了不小的心理衝擊和壓力,“心理防疫”也成為抗疫的重要“戰場”。眾多心理工作者從心理評估、心理救援、增援定點醫院、心理熱線、科普宣傳等方面全力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天津市安定醫院心境障礙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張勇就是這個戰場上的一員。
張勇是天津對口支援湖北恩施醫療隊中的臨床心理專家,2月12日出徵恩施,在疫情防控中開展心理救援工作。在恩施堅守了57天,最後一批撤離回津。“疫情讓我和恩施結緣,我只是履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但這一份經歷將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裡。津恩一家人,我深有體會。雖然離開了恩施,但大家的情誼沒有斷,我們也相約明年再去恩施工作過的醫院、大學看看。我們所有的醫護人員,只要國家有召喚,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去抗疫一線。”世界精神衛生日前夕,重溫半年前在恩施奮戰的艱難歲月,張勇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我今天咳嗽了幾聲,雖然不發熱,但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中午飯都吃不下去了。”張勇回憶起當時摸排的情況,發現群眾的焦慮心情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疏導,“適當調整關注點,多關注官方權威新聞媒體,多在家和孩子做做遊戲,或者研究美食。如果確有相關症狀,請立即前往醫院就醫。”
還有一名年輕的患者,經過及時治療,病情逐步減輕,但因長時間隔離,心裡的煩悶感越來越重。他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整天在病房裡轉圈。“剛接觸時,他一上午在病房裡轉了166圈,對我坦言,自己要被關瘋了。”張勇瞭解到這名患者的情況後,及時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
為了更好地緩解當地民眾因疫情發生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他有針對性地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下當地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相關建議和計劃,包括利用州電臺電視臺開展常見身心問題和應對的專家訪談、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建立心理干預隊伍、組織輔導和培訓等一系列的工作。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來一支60多人的心理干預隊伍。“這個規模還是很可觀的,成員來自多個單位,有恩施州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有湖北民族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有志願者,有精神科醫師,有護士。這支隊伍在緩解各類人員因疫情產生的焦慮等問題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疫情下家庭心理問題凸顯
記者從心理機構陽光樹家庭成長中心瞭解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在較快的生活節奏與社會發展變化下,心理壓力與衝突也日益凸顯,心理健康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特別是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到心理的健康。陽光樹家庭成長中心負責人劉永良介紹,家長在教育孩子以及家庭關係上存在焦慮情緒,而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尤為凸顯。
父母不和對孩子影響大
受訪者:鬧鬧(化名) 11歲
鬧鬧剛來中心的時候在團體裡的表現很糟糕,年齡比較大,老師們都以為他到了叛逆期。無論做什麼,鬧鬧總是反抗,不願意配合,嘴裡總是說“太幼稚了”“不玩”“真差勁”,不愛和任何人互動,而且很容易自暴自棄,只是對吃的東西很在意。
經過幾節課瞭解才發現,鬧鬧家的家庭矛盾很嚴重。鬧鬧媽媽說:“以前,他爸爸上班,矛盾並不是很明顯。最近受疫情影響,他爸爸總是和我們在家,每天都要吵好幾次,他爸爸看孩子什麼都不順眼,張口就數落孩子,他爸爸奉行一句話──‘棍棒下長大的孩子才懂得社會的真實’。”每次看到他爸爸這樣,都要理論一番。
大眾往往只關注到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於是也想盡辦法讓他們改變,卻因此忽略了在孩子面前,夫妻吵架往往比教育方式不對更嚴重。一種教育方式只是讓孩子走的路偏了,而夫妻的矛盾卻會讓孩子在成長為大人以後,內心充滿著矛盾。鬧鬧的爸爸意識到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開始毫無保留地表達對孩子的愛。鬧鬧的媽媽也不再那麼針對丈夫了,因為她逐漸認識到,想要別人作出變化,首先是讓自己變得舒服,內外統一,增強力量感,身邊的關係也會自然發生變化。
通過家庭氛圍的改變和將近半年的學習,鬧鬧已經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了,不再用極端的語言來“攻擊”別人,還會開個玩笑逗大家開心。他不再總是逃避問題,也願意做出一些嘗試和努力,特別是和爸爸之間的關係,甚至開始主動和爸爸互動起來。
教養方式不合適引起孩子叛逆
受訪者:張女士(化名) 35歲
剛來機構,張女士特別焦慮,因為學校老師每週都要找家長好幾次,每次都是因為孩子又搗亂了。張女士的孩子天天(化名)今年9歲,小學四年級,馬上就要進入高強度學習,準備迎接小升初,張女士表現得異常擔心。
“我兒子每天都在搗蛋,不聽課鑽桌子底下玩遊戲,上課根本安靜不下來,記不住老師留的作業,他都成為了學校老師口中的‘老大難’。”張女士反覆地說,“我說了多少次,怎麼都不聽。我該怎麼辦?”
在心理課堂上,老師們瞭解到天天是一個天性好動的孩子,好奇心極強,甚至每天只睡6個小時,其他時間都一直可以保持精力旺盛的狀態。張女士的焦慮點就在於孩子沒有把精力用在學習上,而是用在了其他地方。她特別在意學校老師找自己這件事,所以,總是在孩子學習上較勁,每當孩子表現不好時就會出現吼、打罵,嚴重的時候會把作業撕了、罰寫100遍、用皮帶抽等極端行為,張女士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是這種教育方式成長起來的。”
老師們針對這樣的典型家庭案例表示,父母和孩子的情緒引導是最關鍵的。老師們把孩子內心積累多年的恐懼釋放出來,讓他逐漸開始關注別人而不是屏蔽掉所有的信息。再讓父母,尤其是張女士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互動的時間,作業先取消,玩的時間是最重要的,讓孩子把自己旺盛的精力釋放掉。同時結合他的優勢,培養出科研的興趣愛好,父母也很配合,幫他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一切都很順利,孩子上課不再好動,回家不再那麼累而是找回了自己的快樂,屏蔽逐漸消失了,張女士也逐漸放手,只是單純的陪伴,張女士說:“我現在太輕鬆了,不再焦慮,特別開心,孩子也特別開心,這種感覺真好!”
誰知,今年疫情來臨,孩子和父母只能每天在家上網課,張女士看到孩子被憋悶得越來越不聽話,特別是當父母上班,孩子在家,只能老人看管的這些日子。終於在張女士得知,孩子每天給自己打電話開心地報告作業都寫完了,而實際卻沒寫的時候,情緒爆發了。雖然沒打罵,但狠狠地訓斥了孩子,還又給孩子佈置了罰寫。
得知這件事以後,中心的老師們進行了緊急干預,讓張女士自己體驗了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也體驗了孩子被訓斥的時候內心的情緒,當一次次面對自己和孩子的內心時,媽媽流下了眼淚。她說:“我很委屈。感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都白費了,他這麼不爭氣。”這時候,張女士真實地面對了自己,過後,媽媽很感慨,自己都不知道,兒子那麼大的情緒原來不是因為孩子不寫作業,而是自己內心的委屈,那麼多的努力沒有被看到。張女士也瞭解到,原來,只有每次孩子告訴她作業寫完的時候,她才會很開心,還會給孩子肯定。孩子想要的,無非是媽媽更多的關注和肯定而已。
我市將完善精神衛生三級機構體系建設
街道普遍設立心靈驛站
為進一步完善我市精神障礙預防、治療、康復和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模式,推進健康天津、平安天津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今年我市出臺了《天津市加強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完善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工作機制,提升精神衛生工作水平,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
今後,我市將完善精神衛生三級機構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實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相關患者識別管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信息化等體系建設等。
1.完善基層心理服務網絡建設。在鄉鎮(街道)普遍設立心靈驛站,在村(社區)綜治中心等場所普遍設立心理諮詢室或社會工作室,為村(社區)群眾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2.加強學校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推動我市高等院校持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室)建設,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的比例配備心理專業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推動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
3.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心理健康服務。引導並管理城鄉社區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心理健康服務,推動心理健康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依託天津市心理援助熱線,開展群眾心理健康諮詢。
4.開展焦慮、抑鬱、老年痴呆等精神障礙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心理保健意識和常見精神障礙自我識別能力,引導公眾合理就診。加強綜合醫院非精神科醫生培訓力度,提高焦慮、抑鬱等常見精神行為問題識別處置水平。通過醫聯體等形式,將精神衛生專業資源下沉至基層,提高抑鬱症篩查、識別、診斷、治療水平。
5.加強孤獨症篩查康復體系建設。推動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市安定醫院、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等醫療機構開展孤獨症康復服務,推動將天津市兒童醫院等醫療機構納入孤獨症兒童定點康復救助機構,發揮醫療機構技術優勢,做到孤獨症兒童應篩盡篩、應治盡治、應救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