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115歲生日 校長致信溫習成功祕訣

“和聲細語,謙恭禮讓;人文滋養,個性成長;治學嚴謹,啟迪有方;審是遷善,模範群倫;全球視野,中國脊樑……”

從墨池書院和芙蓉書院,到成都高等小學堂、成都縣立中學,再到成都七中(成都中學),百餘年來,無論是在風雨如晦的艱難歲月,還是在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一代又一代的七中人秉承著志存高遠、氣定神閒、力戒浮躁、極反媚俗的精神氣質,從七中的校園走向世界。這些走向北大、清華、哈佛、耶魯等國內外名校的青年才俊,也向世界傳遞著七中的精神與內涵。

不止步於“一枝獨秀”,“春色滿園”是所有七中人奮鬥的目標。承擔使命,輻射西南,傳播優質教育資源便是成都七中回饋社會的途徑。

2020年,4月12日,成都七中迎來了115歲生日。但因疫情影響,原計劃的校慶按下了暫停鍵,只因“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即便如此,師生、校友、社會各界人士依舊為這所百年名校送上了“雲祝福”。

七中成功秘訣在哪?

校長的一封信中給出了答案

從小學堂到百年名校,115年來,成都七中薪火相傳,名師輩出,人才遍天下。

百年七中成功秘訣在哪?在成都七中校長易國棟寫給七中115歲生日的一封信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一是,堅守學校的優良傳統。他說,成都七中在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如堅持素質教育理念,堅持在各種工作中打“團體仗”,堅持“聚焦課堂”,堅持“創新課程”,堅持加強班科教師集體、備課組、教研組和年級組的建設,從而穩步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

二是狠抓教師隊伍建設。七中的教師有書卷氣,七中的教研有學術氣,七中的校園有書香氣,七中的教師共創、共享、共擔。七中的教師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氣質,追求卓越是一種風範,一種氣度,一種捨我其誰的精神追求,有這種氣質的七中的教職工有政治上的進取心、事業上的責任心、育人上的摯愛心和工作上的自信心,在成都七中有“能者尊、勤者榮、庸者窘、惰者羞”的群體氛圍。

易國棟在信中寫到,七中先輩的“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要以陶行知為楷模為教育去獻身”依舊是今天七中教職工的志向,七中的教師個體崇尚卓越大氣,七中的教師群體崇尚合作。

不止步於“一枝獨秀”

“春色滿園”是擔當也是責任

優秀的辦學文化和傳統需要被傳承,不止步於“一枝獨秀”,追求“春色滿園”是這所百年名校的擔當和責任。在早前採訪中,成都七中的行政管理團隊曾明確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成都七中既是成都的,也是中國的。”

承擔使命,輻射西南,傳播優質教育資源則是成都七中回饋社會的途徑。從2002年開始,成都七中遠程教學,將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貧困地區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用實際行動實現教育精準扶貧,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如今,七中教育集團已擁有國際高中、聞道網校、七中育才、七中初中、七中嘉祥、七中實驗、七中萬達、七中八一、成都英才等14家成員單位。全國十個省、兩個自治區和重慶市的300餘所高中,近9萬名高中學生每天通過衛星直播與成都七中的學生同步上課,全國各地每天有9000餘名教師與成都七中的教師一起備課教學。

“大而能容,剛而不屈,中而無偏,正而遠邪,斯四者,為中華民族之特性,亦即學校培育青年之德性也。”每一個七中人,都要審是遷善,立身正大,德性莊嚴;更要模範群倫,為國家的強盛,為民族的復興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勇擔責任,這便是學校對七中人的囑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蔣超 許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