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

季老绝非无名之辈。

他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尽管他本身谦虚,但其取得的学术成就无法掩盖他的光芒。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等等等等名号,都结实地戴在他头上。

他是早年的清北学子,又是早年的留德学生,学贯中西,尤精吐火罗文,学问上的成就无疑让人仰望。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但在其子季承的回忆中,父亲季羡林形象并不如外界印象中那么齐全。

季承说:

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对我们,包括对孩子们的事情,一律不闻不问。

季承埋怨父亲,说他过分吝啬,有些怪毛病——他不允许女儿用自来水拖地、刷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不让人给人换洗衣服、床单。别人送他的茶叶、食品等,他一律拿到自己屋里长期保存。偶尔拿出来请大家品尝,不是生了虫,就是变了质……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季承说父亲对家人难以亲近,他们父子女可以在一起谈天说地,就是谈不了心里话,交流不了感情。

季承说父亲时候不近人情,对于自己的养母(婶母)去世前住院的二十多天里,一次也没有去看望……

在为尊者讳的国人传统观念下,季承对于父亲季羡林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有怨望的,不然也不会倾泻在字里行间。

到底是父亲过于冷漠,害怕亲密关系?还是儿子不够体谅,咄咄逼人?不论是哪一种,都足以证明,季羡林在处理家庭关系上,是存在问题的。

这或许可以从他的散文集《我爱天下一切狗》中找到一些些源头。

季老的散文中,多处出现自己幼时穷困,被叔父收养的事件。家里穷,他又是家族中的男丁,被过继到家境稍好、没有儿子的叔父家过活。

或许在当时情境下,季羡林的过继,于他的生存与求学,未尝不是一条出路,但是六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情感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这又应了一句:不管多穷多苦,一家人在一起,终归是心里更热乎吧。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叔父一家对自己的抚养,季羡林没有过多描述,也没有写下很多感激,只有淡淡一句:

我不能说,叔父和婶母不喜欢我,但是,我唯一被喜欢的资格就是,我是一个男孩。不是亲生的孩子同自己亲生的孩子感情必然有所不同,这是人之常情,用不着掩饰,更用不着美化。

更多的苦楚,小小的季羡林在黑暗中承受着。“到了济南后的第一夜,我生平第一次不在母亲怀抱里睡觉,而是孤身一个人躺在一张小床上,我无论如何睡不着,我一直哭了半夜,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季羡林说他自己“我在感情方面不是一个麻木的人,一些细微末节,我体会极深”。小小年纪的他,对于街面上流浪的乞丐,流露出了极大的同情,省下自己买早点的零用钱,统统递给乞丐手里,当“他的小手碰到他那粗黑得像树皮一般的手时,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亲娘不在身边,那些被生活压弯了腰的人,是否让他想起了母亲?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他也曾在心里暗暗发誓,等到自己能够支撑门户时,一定要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

然而,亲娘没有等到季羡林的出息,就先他而去。

这是季羡林一生的痛,他赶去奔丧。想去邻居那里探得一些母亲生前的迹象,但邻居老太太却只想着向他倾吐对于自己在外的儿子的担忧。对方扯絮般的话语,让季羡林既不耐烦又充满同情,同是父母心呵。但个人的痛苦,始终仿佛是自己一个人的。

然而,亲情仿佛又只是单向的,叔父家的老女佣,劳心又劳力,攒一点钱,希望得个好养老,然而最终被儿子儿媳拖累得连棺材也没有。

这一切,仿佛都给季羡林烙下了印——缺爱,不知道如何去爱,孤独的生活让他具备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残酷的现实又仿佛让他对于付出充满警惕。

国学大师季羡林,学问上让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难尽

情感没有能力铺展,可以倾之于笔。

所以,笔下的他情感丰富,家庭中的他不近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