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創業融資一定要快

有的人不明白為什麼創業公司融資一定要快?其實這與創業技巧無關,純粹是簡單的金融計算。

首先我們要知道,沒有風投會為預期最壞的情況投資。風投投資的是成長性,成長性的衡量標準是KPI隨時間的增長。相關的KPI可能是活躍用戶數、交易數或收入。它可以是字面上的任何可衡量的東西,並且對公司的願景和敘事很重要。

但另一方面,時間只有一種標準。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在戰略上或道德上靈活地衡量和呈現哪些KPI,而時間是沒有爭議的。公司生命中的每一秒鐘都像同人一樣快速流逝。

或者說,跑道(剩餘存活時間)是內部的,而時間是外部的。但凡公司有一個星期沒有進步或成長,就同時有一個星期競爭對手可能在進步或成長。即使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很少),也會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證明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或擴大市場份額。

"錢買不到時間",指的就是這種外部性。

為了讓我的觀點更清晰,我們假設兩個創業公司在同一個市場競爭。兩家公司都有6個月的跑道,燒錢率相近,並且都在兩個月前(當時公司還有8個月的跑道)出來融資1000萬美元的A輪。這1000萬美金會把跑道延長到24個月,也就是在現在6個月的基礎上再延長18個月。

現在我們假設創業公司X選擇以2000萬美金的投前估值,從領投人那裡拿到TS。它再花一個月的時間去搞定剩下的投資人,close這輪融資。在這一個月裡,它繼續執行原來的商業計劃,使發展按原計劃進行。

而創業公司Y則更有野心和信心。它知道自己還有6個月的時間才會用完錢,它評估資本市場的興趣,覺得自己有信心吸引更多投資人,儘管目前它擁有同樣的TS。

創業公司Y決定來回談判,試圖激起其他風投的競爭性。到了月底,公司有3份新的TS和1份過期的TS(月初的那份)。他們又花了2周的時間確定最好的TS,即2500萬美元的投前,比創業公司X多25%。

總的來說,創業公司Y在完成A輪融資上比創業公司X多花了2個月的時間,同時它繼續執行原來的商業計劃,所以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

等到創業公司Y完成A輪融資時,兩家創業公司原有的跑道還剩3個月,加上新獲得的18個月跑道,等於21個月的跑道。

從線性角度來看,創業公司Y比創業公司X得到了更好的交易,因為它的融資前估值高出25%,對創始人和現有投資者的稀釋程度更低。創業公司Y做出了更好的決定,對嗎?

好吧,假設外部沒有什麼變化,這個結論會是正確的。但事情總是在變化。而且它們的變化速度通常比創始人想象的要快。

以下是在創業公司X擁有1000萬美元的2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幾件事,包括內部和外部。

創業公司Y的首席工程師已經在公司工作了兩年了。作為早期僱員,他獲得了代表公司1%的期權,現在他希望加薪20%,否則他就會拿著已歸屬的0.5%的公司股份,以兩倍的薪水回大公司工作。創業Y的創始人試圖安慰他,告訴他新一輪融資即將結束,他們可以討論他的要求。在創始人前1個月的TS談判中,信息有限,這位首席AI工程師還是決定離開,並接受了原本到期的offer。創業公司Y現在有0.5%的股權由一個現在為巨頭工作的人擁有,它必須找到另一個人才來替代他。

創業公司X,剛拿到銀行裡的1000萬美元資金,就接到了一個大客戶的詢問,突然決定要和他們一起啟動一個試點項目。這個項目需要2個全職員工和20萬美金的初始資金投入,X創業公司有條件利用這個優勢。經過1周的內部爭論,創業公司X主動與客戶簽約。創業公司Y也收到了同樣的offer,但當時正處於融資階段。創始人意識到項目的跑道與風險,決定最好集中精力完成本輪融資,拒絕了這個機會。

兩家公司都收到了高通公司的正式律師函,指責他們侵犯了後者的某項專利,並要求立即給予法律答覆。創業公司X在董事會上對此進行了討論,並決定聘請一位在該領域有前輩經驗的專業律師與高通公司展開談判。另一方面,創業公司Y在是否向投資人披露這些新信息上爭論了很久。其中內部爭論的主題是,投資人是否會拿新事件把2500萬美元的投前拉低到2000萬美元。

與此同時,一家巨頭的IPO失敗,衝擊了金融市場。創業公司Y為了週轉貸款與銀行談判時,感覺到後者的情緒發生了變化。銀行現在要求他們提供2個月內獲得1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證明,還要求和領投人談。創業公司Y不願意做這樣的安排,擔心領投方會和銀行討論,藉著新的事件降估值。創業公司Y決定和各方打太極,而公司內部的謠言卻越跑越快。

如果你感覺心慌,那麼恭喜,你是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你也會馬上想到10種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儘管創業者Y似乎有紙面上的優勢,但創業公司X會比創業者Y表現得更好。

時間其實是期權,具體來說是真正的期權。

創業公司X有1000萬美金而創業公司Y沒有的2個月,使得前者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可以做出不同的決定。而突發事件是創業公司的日常。

我們可以說,創業公司X的創始人基本上放棄了他們所擁有的股票價值的25%,以換取在2個月內針對意外情況採取行動的選擇權。在創始人(此時仍然主導著公司的決策,而不是股東)更關心他們實際擁有的股份,而不是公司攤薄股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計算出這個期權對創業公司X創始人的價值。

假設兩家公司的創始人在A輪融資前仍擁有公司75%的股份,那麼創業公司X和創業公司Y的創始人股份價值為:

創業公司X:75%*2000萬美元=1500萬美元

創業公司Y:75%*2500萬美元=1875萬美元

那麼創始人支付的期權價格就是差額,375萬美元。

375萬美元聽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直到你意識到我所描述的內部或外部事件中任何一個(或一個有經驗的企業家所能想象的10個事件)都可能使公司嚴重脫軌,使任何估值或具體條款的優化變得毫無價值。

更何況375萬美金不過是紙上談兵,真正的現金支付,如果有的話,還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

如果想了解我剛才論證的更多數學描述,可以參考Black Scholes模型來為期權定價。雖然這個公式看起來很複雜,但本質上期權價值與T(到期時間)和sigma(波動率)是正相關的。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越長,例如創業公司X和創業者Y之間的2個月,價值越高。同樣,波動率越高,期權的價格越高。

金融資產期權(如股票或債券)與實物期權的區別在於前者有一個明確定義的T(只要交易對手風險不存在),而後者可能有一個不確定的T。

在我們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爭論創業公司X額外得到的兩個月是否值得375萬美元。問題是,一旦創業公司Y採取不必要的談判心態來獲得更好的條件,兩個月只是T的最小值。

任何一個意外事件都有可能將T延長到兩個月以後。同時隨著創業公司Y原定的6個月跑道接近尾聲,它對投資人的槓桿作用越來越小,同時自己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也越來越大。

換句話說,在實物期權這個特殊的情況下,即使是T也有自己的sigma(波動率)。你不需要懂金融,也能明白這隻會讓期權更貴。

錢不能買到時間,不管有沒有錢,時間都會不斷流逝。但錢可以買到選擇,以提前完成一輪融資的方式,賦予創業公司真正的選擇權,讓他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做出不同的決定。

在實踐中的原則,很簡單,創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保持一個心理時鐘。

耐心地對某些事情進行優化是有好處的,尤其是當一個人可以挑三揀四的時候。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擁有深厚的客戶渠道,這樣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與單一客戶談判。

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早期階段的創業公司來說,選擇通常是有限的。創業者可能認為自己是優秀的談判者,但在展示各種談判技巧和策略的同時,時間還在繼續流逝。

更重要的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總是會發生,有選擇總比沒有好。如果有任何機會可以早一點完成一輪融資,一定要去爭取,而不是等待和優化。

因為錢買不到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