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家4歲的孩子茉莉,幼兒園開學一週多了。
前幾天聚會,朋友眉頭緊鎖,一臉惆悵的問我們:“你們說這孩子內向,該怎麼辦啊?茉莉幼兒園的老師,說她很乖巧,就是太內向。”她嘆了一口氣,接著說道:“怎麼能讓孩子變外向一點呢?”
“怎麼改變內向的孩子?”這個問題似乎困擾了很多父母。
前幾天在悟空問答上,也看到過幾個類似的問題:
“怎樣讓個性內向的孩子變得勇敢活潑大方?”
“如何改變自卑,膽小,內向的孩子?”
你看,甚至有父母把自卑和內向放到了同一平面。
其實,我們大多數父母,其實一直在誤解“內向”這個詞。
瑞士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
他認為:內向的人,心理能量指向內部,他們更注重內心世界,喜歡安靜獨處。
而性格是孩子天生的,它與生俱來,而不是如你所願。
02
內向或者外向,只是一種性格傾向,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但在社交中,內向者確實容易遇到很多尷尬和誤解。
很多內向者被誤認為是社交焦慮。
其實,內向和社交焦慮,是完全不同的。很多社交焦慮的人,渴望與他人接觸,只是對外部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過度憂慮,害怕犯錯,才阻礙了他們與他人的交往。
而內向者不參與社交活動,是他們自己的自主選擇:只因為他們認為,獨處會讓自己更舒適。
美國語言學者蕭娜·考特爾在2016年提出了“社交宿醉”的概念。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指的是:由於接受超出自己承受範圍內的社交刺激,引起精神或生理上的不適。
對於外向者來說,社交讓他們愉悅。
外向者在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因而他們喜歡並且享受社交過程。
但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是一個非常消耗能量的過程。大量嘈雜無意義的社交,會讓他們感到非常疲累。而獨處,就是他們回血的一種方式——就像你吃飯、睡覺一樣。
因為內向者的“不主動”,很多父母非常著急,總是期待孩子更活潑一點,更主動一點,更外向一點。
但是,內向孩子的社交能力即使需要提高,也不應該是被強逼的。
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曾說: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是非對錯之分。
儘管內向的孩子在社交領域不如外向的孩子那麼“顯眼”,父母卻大可不必害怕他們不夠優秀。
因為,內向的孩子,其實內心更有力量。他們的內向,反而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03
內向的人,並不像人們以為的“膽小,害羞,孤僻,缺乏幽默感”,相反,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非常適合成為一名領導者。
①.內向的孩子不容易因為眼前的快樂而失去理智。
加拿大學者雅各伯·赫什對137名大學生進行了大五人格測試,其中包括“外向性”得分。結果發現,外向性得分越高的人,越容易選擇短期內的較低獎賞,而外向性得分越低,越容易選擇長期較高的獎賞。
換言之,外向性越高越喜歡“即刻滿足”,而內向的孩子,更能控制住腦內衝動,偏向“延遲滿足”——延遲滿足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的自律標準之一。
所以,內向的孩子們,能夠為了長遠的更大利益而拒絕眼前的蠅頭小利。
②.內向的孩子,更容易獲得長久而深入的穩定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無效社交,主要是因為,這實際上阻礙了他們實現與對方的真實互動。
作家銀谷就曾說過:內向的人,每一次換新環境交新朋友,內心都要經歷一次嚴峻的,強迫自己出徵的外交戰爭。
他們更喜歡深度交流而不僅僅是無意義閒聊。
所以,內向的孩子,可能朋友數量不多,但更容易獲得“真正的朋友”。
③.內向的孩子,更專注,更有創造力。
很多優秀的成功人士,並不像大眾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外向的人。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喜劇之王”周星馳。
他在電影裡搞怪耍寶,嬉笑怒罵,其實內心像一座沉靜的死火山。
而相聲演員郭德綱,也曾經說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奇葩說》的優秀辯手顏如晶,小時候不愛說話近乎自閉。
畫家兼導演史泰龍說:“人追求理想之時,便是墜入孤獨之際。”
而《孤獨》一書中反覆強調,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不但能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能引導我們完成內在的整合和精神的昇華。
因此,內向的人不是不說話,而是他們一直在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更感興趣,更專注的領域,從而發現他人所不能發現的細節,也實現了他人難以達到的成就。
④.內向的孩子,不容易給人錯誤信號。
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有截然不同的表達風格。
外向的孩子,更抽象更靈活,如果形容一件事情的經過,他們大多會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這容易讓事情有失偏頗。
而內向的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他們更細緻觀察情況,用客觀具體的方式表達自己所見——他們更謹慎,因此不容易給人發送錯誤信號。
“我們用2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生去學會閉嘴。”就像我們聽過的這句話。
內向的孩子,天生就擁有了這樣謹慎的能力。
04.
父母要做的,從來不是改變孩子的內向,而是順從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
在《內向者的溝通聖經》這本書中,提出瞭如何利用“準備(Preparation ),展示 ( Presence ),推動 (push ),練習 ( Practice)”四步來解鎖內向者的成功之道。
父母也可以用這本書中提到的方法,去引導孩子。
①.準備。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列出一份“談話清單”,比如程式化的寒暄,對自己重要且擅長的問題,以及一些問題的可能性回答。
這樣的話,孩子即使不擅長在公共場合溝通,也不容易無法應對以至於尷尬沉默了。
②.展示。
父母要告訴孩子,展示自己,談論自己的成就可以是非常自然的事。
專門幫助內向者提高社交技巧的教練彼得·福格特就認為:“自我推銷”是一項內向者也可以擁有的社交技能。
如果孩子覺得羞怯,那麼,就從熟悉的人開始吧,把“推銷自己”用最真實的狀態描述出來。
③.推動。
鼓勵孩子,而不是逼迫孩子。
鼓勵孩子做有挑戰性的事,突破自我。
④.練習。
從孩子感興趣且擅長的領域出發,和孩子一起練習需要提高的技能。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孩子才能進行的更加順利。
另外,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出“充電”的時間。
要了解孩子能夠接受的社交頻率,讓孩子不至於在社交中感到不適,過度的社交,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熱情和動力。
內向的孩子,有自己的獨特規律。
他們內心火熱而由內向外的能量,一直在充盈著他們的內心和思想,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石。
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的長板砍斷,去彌補短板,而是幫助孩子把長板的“長”發揮到極致。
就像顏如晶那樣。
她雖然不善言辭,卻在打開辯論開關時猶如開掛。
接受採訪時害羞到不知所措,
開始辯論後強大到無人能敵。
不要試圖去讓內向的孩子變成外向的樣子。
因為,內向孩子的能量,超乎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