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元真的益生嗎?

益生元真的益生嗎?

生活中經常聽到益生元,那麼到底什麼是益生元?能否益生呢?益生元就是不被消化道消化,但是能夠促進一種或者幾種腸道有益菌生長,並且產生有益於寄主的物質,簡單而又具體的講主要包括各類寡糖,或者低聚糖(2-10個單糖分子),或者叫做功能性低聚糖。白砂糖是雙糖,而所謂的益生元就是比白砂糖的糖多幾個糖分子,當然多出來可能是半乳糖,也可能葡萄糖或者果糖。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那麼能否益生呢?

人體內的微生物甚至從胎兒時期已經開始定居於腸道中,尤其是在出生後,更是大量定居,據估算定居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大約有1013-1014個,這個數字是人體細胞的1.3倍左右,是不是很驚訝?這些腸道的微生物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增加,營養需求變化也在發生著變化。而成人的腸道菌相對穩定,主要是以厚壁菌門為主,但是易受到環境和飲食飲食的影響,比如懷孕時,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的數量就會增加,進而影響母體的精神狀態和營養吸收情況,所以腸道有被稱為第二大腦。老年人的腸道以擬桿菌菌門為主,能夠產生維生素B12,肌酸和肌酸酐。在研究百歲老人的腸道菌時,發現雙歧桿菌,阿克曼氏菌屬等菌落增加,可能與長壽有關。所以有人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看做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腸道中的微生物可以產生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物質。

比如膳食纖維可以在腸道經過腸道菌發酵後長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植物類黃酮要理性的修飾。腸道細菌還可以產生色氨酸,可以調節腸胃的蠕動。腸道菌還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發酵產生很多物質,並且對此腸道功能正常和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如丁酸,影響腸道上皮的分化和增殖,並且調節腸道上皮的基因表達。經過微生物發酵產生乙酸和丙酸,進入血液,是糖異生的底物。

腸道菌還可以合成一些人體必須的水溶性維生素:B1,B2,B6,B12葉酸等等,被大腸粘膜吸收。比如嗜熱鏈球菌和瑞士乳桿菌的大豆發酵液中維生素B1的量明顯增加。大腸中的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可以合成葉酸。維生素B12一直被認為是必須通過飲食才能得到維生素,但是腸道中的腸沙門氏菌,無害李斯特氏菌等可以在腸道內合成,當然合成的能力有限。

腸道菌落還可以合成一定量的脂溶性維生素。比如維生素K,腸道中的菌群中的丙酸菌和擬桿菌屬細菌,腸桿菌,乳酸桿菌,韋榮氏菌等等可以合成維生素K2。腸道菌還可以合成維生素A,腸道微生物可以合成視黃酸。

腸道菌可以轉化膽鹽,肝臟分泌膽汁,到腸道,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百分之90到95膽鹽被腸重吸收,運送到肝臟,重新分泌。還有大約百分之5-10的膽酸被腸道微生物轉化形成二級膽酸重吸收。參與的菌有擬桿菌屬,真桿菌屬,梭菌屬等等。

產生吲哚衍生物:吲哚乙酸,吲哚乙酰甘氨酸,吲哚硫酸,褪黑素,血清素,5-羥吲哚等等,主要參與的腸內菌有生孢梭菌,大腸埃希氏菌,具有保護胃腸道壓力誘導的損傷,調節前炎性基因表達,增加抗炎基因表達,強化上皮細胞屏障功能等等。

產生酚類,苯甲酰類和苯基類衍生物:苯甲酸,馬尿酸,4-甲基酚,乙酸苯酯,丙酸苯酯,肉桂酰甘氨酸等等,主要參與的菌群有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等等。這些物質有外源性物質的解毒等等。

腸道菌群的數量受到飲食結構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人類從黑猩猩進化到現在的人類,腸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發現草食動物腸道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要比肉食動物的要多,比如纖維桿菌屬,主要是消化纖維素,人類腸道中的數量和種類比非洲大猩猩差的很遠。

益生元真的益生嗎?

腸道菌群被稱為人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腸道的健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非常的大。而益生元是腸道菌群所最喜歡的營養物質,人體消化不了,利用不了的纖維素和短鏈碳水化合物(益生元)被腸道菌消化利用,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飲食當中應該多使用能夠產生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大豆,蔬菜等等,對腸道健康很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