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我们都熟知的一位英国女侦探小说家,被誉为
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
是什么赋予阿加莎作品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在读完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后,我有所体悟,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部为她打出名声的作品。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多样的叙述角度、对于细节的细致刻画以及最后出乎意料的结果都是这部作品吸引人目光的闪光点。
错综复杂的任务关系
在这个并不长的案件中,共涉及到赫尔克里˙波洛、雷切特、哈巴特夫人、德拉戈米罗夫公主、阿巴斯诺特上校、安德雷尼伯爵及其夫人、哈德曼、玛丽˙德贝纳玛、格丽塔˙奥尔松等接近二十个人物,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人物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国家背景的性格特征。
这样复杂庞杂的信息在作者的创作下,清晰的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构成一个案件的主要人物图景。联系到最后我们的案件结果,我们能发现这些人物不仅仅拥有他们自己叙述所塑造的那幅面孔,在他们伪装的身份后,还有一个属于各自本身的性格特征。
比如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在真相揭露前的深沉内敛与揭露后情绪的激动表达。作者的奇妙描写将这些看似矛盾而又实际合理的集合在一个人身上,使得其更加地符合情理,在侦探小说中,对于凶手的两副面孔和复杂感情的把控是很微妙的艺术,而在这个案件中所塑造的是十二个人,一群凶手。
能够使其这些人物之间相互掩饰,拥有一个个看似合理的不在场证明,又留一下可以解释的破绽,这是作者神奇的安排。众多有趣的人物形象,是侦探小说的永恒魅力之一。
独特的叙事技巧
独特的叙事技巧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夺人眼球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个案件中,调查者一共有三个,分别是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国际快车董事布克以及验尸的医生 。大部分的对于人物的叙述是通过第三人称来表现的,但是却呈现在三个人的眼睛里出现不同的效果。
- 明锐的侦探在其中发现令人思考的破绽;
- 医生在其中与其他人互相配合,相互遮掩真相;
- 布克则代表着一个被迷惑的普通人的视角,他的感受一部分在表达读者的感受与疑惑,是读者的共感。
三种视角的安排,巧妙的说明了案件安排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最后的结果做了铺垫。不同人之间的相互遮掩又给人留下很多疑惑,自然的成为读者的悬念,吸引人读下去的力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叙述容易让人感觉乏味。不同的人物之间相互叙述出关于其他人的线索,对于读者而言,要在繁杂的线索中提取确实是困难的,这要求读者能够静下心来,梳理各个人物的背景和疑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加快了叙事的步骤,紧凑的访问记录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随着作者的安排急切的希望获取更多的线索以破除案件。为了避免相互矛盾的线索使得读者迷茫,和在大段的描写叙述中使读者失去信心。
在各个阶段上,作者都巧妙地设计了波洛和布克的对话,布克的疑问代表了大部分读者的心声,那么借由布克之口问出,作者则借由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之口回答读者的问题,同时留下悬念,且给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和一探究竟的好奇。
巧妙的线索设置引人入胜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自然的情节展开是一部优秀小说的必备特征。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线索既是案件破案的线索,同时也是串联小说的线索。在案件中主要有四样线索,烟斗通条、带有字母"H"的女士手帕、列车员的服装以及过道中出现的猩红色的睡衣。
这四样线索贯穿小说全文,同时也勾连起小说中全部的人物。烟斗通条将怀疑指向车厢中唯一抽烟斗的阿巴思诺上校,带有字母"H"的手帕又将目光锁定在名字中带有"H"首字母的三位女性。
十二处不同的刀伤涉及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猩红色的睡衣,更是将"凶手"设置成了一个不男不女的奇怪形象,列车员的衣服更是巧妙,为最后的结局留下了余地。
猩红色的睡衣是唯一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亲眼目睹的物证,但是在行李检查时,这件睡衣竟然奇迹的消失了,令人匪夷所思。而最终竟然奇迹般的出现在我们侦探的行李箱中。
猩红色的睡衣作为案件的关键一直在吸引读者的目光,出现在侦探的箱子中的睡衣,斩断了读者探究案件的最后一个依据,故事的解释权重新回到作者手中,侦探的推理现在开始发挥运作,一切的诡异都显得合理起来。
细腻的细节把握
再者令人称奇的还有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
比如我们重要线索的设计就是十分别致的,这件睡衣是猩红色的睡衣,作者选择了猩红色这个极易引发人联想的颜色,当读者想到这件猩红色的外套时,很容易自然地会与恐怖、血腥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这既符合凶案的设定,也给全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令人心惊的氛围。
再如在哈巴特太太的证词中,她反复强调那个没有出现在她房间中的男人,使得本就迷雾重重的案件更加令人迷惑。遗落在被害人的房间中的,既有符合男士特点的烟斗通条,同时也有符合女士特征的手帕,凶手的性别就成为了一个迷,也为后十二个人作案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这两样线索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他们是如何杀死了强壮的雷切特,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的心境下留下了这两样物证?是无心的呢?还是有意?
出乎意料的结局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案件的结局,这也是这本小说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最终的凶手是这十二个乘客,他们每一个人在被害人的身上扎了一刀。
在这个案件中,被杀害的并不是一个无辜的人,而是一个十分凶恶的绑匪案件的主谋,在借用金钱逃脱法律制裁后一直在外旅游。而这节车厢中的十二个人都是当年绑匪案件中被害小女孩一家的亲人、朋友或者下属。
他们组成了一个"十二个人的陪审团",他们的行动与其说是复仇,不如说是制裁,他们做得是完成法律没有完成的程序,执行"十二个人的陪审团"对凶手的判决,处以死刑。
这似乎是应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犯下的罪行终究会受到惩罚,当过去的罪行受到惩罚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侦探波洛的面前。
新的案件要如何处理?这是有一出人意料的事情。侦探对案件的真相给出了两种结论,一是凶手已经逃逸,二是凶手是车厢中的十二位乘客。最后董事的裁定是,凶手逃逸,乘客无罪。这是一个多么温情的结局啊!
同时,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反映,无论如何,十二个人杀死了雷切特,虽然这个雷切特是有罪的,但是十二个人杀人的行为也是确实存在的。
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的社会,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合法的吗?又真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文明要求吗?
这是情感与法律之间的角力,《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作者的回答,它的热销在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通大众是认同这种行为的,那么在那个时代,情感与法律拷问下,人们偏向了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希望能有更加人性化的法律。
在后面的很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成为更加符合情理的制度。
由此看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人们所渴望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以启示与启迪,指引了人类社会向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
侦探小说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以严密谨慎的推理和真相大白的公正,而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我们在最后的结局中看到了温情,这或许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于情与法问题的独特回答,使得女性视角在侦探小说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色彩,这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留给我们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