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天蝎女 之 追逐的缪斯
2018年10月13日,天气晴
我继续出发!
目的地——广西。
和以往不同,
这次出发,我不是一个人了。
我怀孕了。
31岁了,这个孩子的到来,
让我欣喜若狂,也让我心有疑虑。
有人问我,你现在怀孕了,
接下来的路,你还走吗?
答案是——当然,我会一直走下去。
北漂10年,
在水泥钢筋的森林里长久的生活着。
我似乎都要忘记家里,
刻在内心深处,一切回族生活的烙印了。
我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里,
从小,我对民族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为什么会穿着这样的衣服?
我们为什么吃着这样的食物?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
30岁的时候,
我决心要做一件事:
减掉一头长发,
独自一人,自驾万里;
从云南到新疆、再到广西;
沿着少数民族祖先走过的路,
去探索55个少数民族的源流。
三十而立·梦起时
30岁,
我一个人,去看看这个民族的世界。
31岁,我有了一个孩子;
尽管现在她尚未出生,
但我好像已经有了一个母亲所有的柔情。
我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呢?
她会问我什么呢?
她会不会也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为什么会穿着这样的衣服?
我们为什么吃着这样的食物?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
探索55个少数民族的道路,
跋涉千里,非常辛苦。
但这个孩子,让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因为,我正在寻找答案。
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31岁,
带着孩子出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广西的民族众多,
壮族、京族、瑶族、毛南族、
仫佬族、苗族、侗族、水族……
等等都能在广西见到他们的身影。
广西,就像是一个花园,
十多朵民族之花,在这里盛开。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
他们支系众多,主要分布在广西各地。
85.4%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
(壮族支系分部)
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
有14449万壮族人生活在这里。
但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地,
也可以见到这一族群的身影,
大聚居小分散,零星分布。
(壮族族称)
壮族起源于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
的西瓯、骆越部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几万年来,
壮族人一直在广西繁衍生息。
在6、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壮族的先祖柳江人就生活在这里;
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广西桂林生活着甑皮岩人,
他们和现代壮族人有着基本相似的样貌。
他们是壮族人的先祖传承,
亦是壮族人的传承。
鼓·声
鼓,
是壮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达。
从战国开始,壮族的鼓声,
一直响彻寰宇,直到现在。
在遥远的古代,
壮族人使用的是铜鼓,
比起乐器,它更像是一种礼器。
(壮族铜鼓)
它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
在祭祀、盟会、集会、
赏赐、进献、丧葬等场合出现,
庄重而威严。
(丧葬中打铜鼓)
从战国开始,及至清代末期,
广西的铜鼓,
数量达二千面以上,是世界铜鼓拥有量之最。
从《后汉书》开始,
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
可谓史不绝书。
因此,
人们把广西叫做“铜鼓大本营"、“铜鼓之乡"。
几千年来,
壮族人民的喜怒哀乐都被刻在这些鼓上。
铜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
铜鼓上的每一道刻痕、花样,
都反映着当地民族的社会、精神、风俗的变化。
清代末叶,
延续两千多年的南方铜鼓铸造工艺渐渐没落了,
但及至今天,
壮族的鼓声依然在沸腾,
依然在履行着记录者的职责。
每到节庆日,
广西的村村寨寨依然会有鼓声回响,
人们在鼓声中歌唱、舞蹈、生活……
蚂拐节
在每年的蚂拐节
即青蛙节,
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壮族人民还会在鼓声中,
跳起蚂拐舞
找蛙、祭蛙和葬蛙,
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
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
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
(壮族蚂拐舞)
歌·声
壮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
人们广西壮乡称为“歌海”。
歌声,
对于壮族人民来说,
具有极其特别的意义。
在原始社会,
壮族人民狩猎时,会发出震天的呐喊。
这便是壮歌最早的起源。
上山狩猎呐喊、下田干活呐喊、
求偶追爱呐喊、祭祀上苍呐喊……
一声声激昂的呐喊,
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传播到了现在,
形成了现代壮歌。
学歌
壮族人无论男女,
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
父教子,母教女,
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
贯穿壮族人民一生的,
除了遥远古代传来的鼓声,
还有身边所有人的歌声。
隆林县壮族传统八音坐唱
当地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对歌
在壮族乡村,
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
婚丧嫁娶,逢年过节
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
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
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
是壮族人的一种罪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还涌现出很多像刘三姐、
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人。
(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对歌场景)
和歌
壮族人不仅天生会对歌,还会和歌。
在壮族聚居的村寨,
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
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
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
歌腔约有一百多种,
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
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
其中以百色、柳州、
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村寨之间,天生有一种默契,
分部合唱,围绕着主旋律,
时而平行,时面交叉,
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正在表演的壮族合唱团)
歌圩
壮族人爱唱歌,
不仅平时唱,家里唱,
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
称为“歌圩”或“歌节”。
三月三、春节、四月八、中元节、
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
只要是壮族人扎堆的日子,
几乎都会形成“歌圩”。
甚至,大家一起去赶集,路上,
大家就会自发的组成“歌圩”。
“歌圩”讲究:
“歌圩”还有许多讲究:
白天的,
常常发生在野外,
年轻人们“倚歌择配”,
两个人对上了歌,多半是有意了。
晚上的,
则是在村寨里,
人们吟唱传授生产、
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
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白天是爱情,夜晚则属于家庭,属于生活。
节日
壮族人民的节日众多,
每个月都有重要节日。
(壮族节日一览表)
其中,最重要莫过于“三月三”
它不仅仅是歌圩会,
还是壮族的祭祖扫墓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
都是广西的公众假日,
全自治区都会放假两天。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婆婆,
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
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
老婆婆便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养着他,
还为他取名“特掘”。
"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
"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
“特掘”就是短尾巴男孩的意思。
因为这条小蛇,
人们也称呼这位老婆婆“乜掘”,
“乜”在壮语里是母亲的意思,
“乜掘”就是特掘的妈妈。
多年后,老婆婆寿终正寝,
邻居们将她入殓。
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
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
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
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
化身为龙,风雨大作,
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
和它自己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
每逢三月三前后,
大明山地区常常出现极端天气,
暴风雨或者下冰雹,
人们就认为,
这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特掘”化身为龙,
人们也就将这位老婆婆称为“龙母”。
因此,
有的壮族人也将“三月三”叫做“龙母节”,
所以,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歌圩会,
更是一个弘扬孝道,祭奠祖先的节日。
(2018年武鸣罗波镇举行的龙母祭祀活动盛况)
广西隆林传统“百村千人山歌赛”歌圩
几名壮族妇女正在唱歌
庆祝“三月三”
壮族传统节日,
许多壮族妇女在一起制作节日美食
“三月三”节前,
壮族家家都会准备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由红兰草、黄饭花、枫叶、
紫蕃藤等等植物天然提取颜色,
红、黄、黑、紫、白五色相间。
相传,这是为了纪念“掘尾”,
这条小花蛇最后化身为龙,
身上就是红、黄、黑、紫、白等五种颜色。
“掘尾”代表的是孝道,
是壮族“三月三”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壮族的扫墓仪式十分庄重,
男女老少,扶老携幼
带着五色糯米饭来到墓地,
除草添土,修整墓地,
烧香上坟,供上祭品,
跪拜敬酒,焚烧钱物,
插标挂钱,燃放鞭炮,
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装扮
广西壮族支系众多,分布广泛,
因为各地的环境、气候、
生产力、风俗、审美不一,
所以,
壮族的服饰,可以说是全国少数民族中,
种类最多、各个支系相差最大的。
壮族服饰种类繁多,丰富纷呈,
每一个支系都独具地域特色。
(壮族服饰)
虽然各地壮族人的服饰差异很大,
但大部分壮族男女老少的服饰都比较庄重,
深色调的较多,黑色尤其多。
男服
男子上衣
以黑布对襟衣为主,
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
扣子用黑布织成,
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
男子下衣
是黑色为主的裤子,裤口宽大,
一般为1—1.2尺寸。
成年人均包头巾,
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
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
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
女服
女子的服饰虽然也以庄重的深色为主,
但是的相比男子还是要多彩得多。
上衣以黑、青、蓝或浅蓝为主,
少部分地区也有白色的,
以右衽斜襟式唐装为主。
(壮族女服上装)
下衣有裙子和裤子两种,
裙子长至脚踝,类似百褶,称为长折裙。
长折裙的外面,正两腿心处,
会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
在臀部处打几个折,
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
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
从正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
十分雅致。
裤子则是镶有花边的宽松长裤,
十分精美。
鞋子
鞋子,
男人多穿着土布鞋或龙凤鞋。
女子则是精美的绣花鞋,
鞋头有钩,象龙船一样的形状,
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
这一次,
我专门驱车从南宁到武鸣,
有幸拜访了当地壮族彩绣传承人
陆兰珍老师。
(和陆老师的合影)
陆老师今年已经67岁,
依然奋斗在壮族服饰文化传承的第一线。
她是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名录中的一员。
手中的设计图和绣线就是她的武器,
捍卫者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她的壮绣作品手工精湛,技艺高超,
完美的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绚丽与壮美,
获奖无数。
(陆老师所获荣誉)
陆兰珍老师设计的
陆兰春老师制作的
刺绣-古骆越新娘
刺绣-壮族古代男婚
在中国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
2018“百花杯”中国艺术精品奖
铜奖和优秀奖。
陆老师还大方的让我试穿了一下。
衣服很美,
就是模特很业余。
哈哈哈。
(我的试装照)
陆老师非常善解人意,
还现场为我展示了壮族手工艺。
(陆老师展示制衣手工)
听闻我的旅行故事,
行走在探索55个少数民族的路上,
深受感动,
也给我了很大鼓励,
支持我继续一路走下去。
其实,陆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尽管已经67岁,
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选择了颐养天年,
但是陆老师却依旧坚持,
用自己的双手,
让壮族彩绣重放异彩。
(听陆老师讲她的刺绣故事)
一路走来,
我见到了许多陆老师这样的人。
除了满满的感动,还有深深的震撼。
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在,
中华少数民族的文化火炬必将得到传递。
壮族的几大支系的服饰,
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都别具一格。
锦侬支系
壮族锦侬支系的女子服饰,
由头帕、绣花上衣、百褶裙组成,
尤其讲究帕。衣、裙、鞋的配套。
(锦侬支系女服)
锦侬用手工绣成的各种图案的壮锦长帕,
往后包扎成向耳根斜下的两角状帕式
——重点是绣工。
(锦侬支系头饰)
上衣有对襟,也有斜襟,
领口有中高领,也有圆领,
盛装的上衣面料用花色缎子。
衣角一定要向上翻翘,
要显露衣服下摆两只斜挂的绣锦裙袋。
(锦侬支系女服细节)
平头土僚支系
平头土僚支系的女子服饰,
由头帕、贴绣上衣、
青布长裙、围裙、腰带组成。
(平头土僚女服)
土僚穿右衽紧身短衣,
胸、背相对应各镶一块四方缎面绣锦
(也称补子,古称穿胸),这就是贴绣。
(平头土僚女服贴绣细节)
下衣是黑、青、蓝色平纹长裙
(搭头土长裙有较宽皱褶),扎腰带。
(平头土僚女服头帕)
平头土僚的头帕,
用自织黑或藏青色毛巾包成平额帕式;
头帕上多数绣有福、禄、
寿、喜等吉祥的汉字图案,
呈尖头披状。
沙支系
壮族沙支系的女子服饰,
相比其他支系,绣花繁多,
重点更多的是在衣服上的配饰和绣花上,
可以说是壮族众最华丽的一个系列。
(沙支系女服)
(沙支系女服上装)
(沙支系女服刺绣细节)
(沙支系女服绣鞋)
另外,隆林壮族服饰、
西林壮族服饰、
天峨壮族服饰也独具一格,
也是壮族服饰中独具代表性的几种。
“三层楼”女服
现代广西隆林沙梨等地
壮族女服俗称“三层楼”。
主要由头巾、上衣、百褶裙
、宽直筒长裤、绣花鞋等构成头方形制,
白纱织成,两端用黑色纱线织织花卉
填菱形纹样等饰,有吊穗。
(“三层楼”女服)
上衣由青布裁剪而成,圆领右衽长袖,
领襟相连,领部为玫红底绣花卉纹样,
襟部为湖蓝底绣花卉纹样,
衣摆知短至肚脐处,状呈扇形,
两侧衣角开又上翘。
百褶裙由浅蓝色棉布裁剪而成,
裙长至膝盖上部,裙下方有阴刻蜡花
“比字不到头”纹样。
长裤为宽直筒,
大裤腰处为白色棉布连接,
裤身青蓝色与上衣色彩构成,
绣花鞋为船型头形制,满身绣有花媒纹。
黄缎法衣
壮族还有黄缎法衣的风俗,
此法衣为壮族道公施法用的道袍,
由当地信徒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捐施。
(黄缎法衣)
无领无袖,
己字纹底绣芙蓉花丝绸镶边,
黄色缎面麻布里。
衣片前短后长,
前片缎面无纹饰,
后片绣海水寿山云龙纹,如意、宝瓶、
蝙蝠、鹿等道教常见纹饰夹杂其间。
壮锦
壮锦,最早传起源于宋代,
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
意思是天纹之页,
寓意着壮族人对天地本源的理解,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壮锦的花纹大多表现的是
天、地、山、水、乡村、家园……
历经千余年的发展,
现代壮锦自称一体,
大致有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
(壮锦花样)
传统的壮锦以棉、麻线作地经、
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做被面、
褥面、背带心、背包、挂包、围裙等。
其中,
壮锦背带对壮族人来说,
有非常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传说
壮族花婆米洛甲是生育之神,
她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一个个壮家的娃崽,
都是花婆山上的一朵朵花儿。
因此,
壮族娃娃的背带上绣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
这象征花婆的怀抱个充满花香鸟语的温暖世界。
背带对于壮族人来说,
不仅是背孩子的工具,
更是弥漫着浓浓的母爱。
和服装一样,
壮族各个支系的背带也各有特色,
结构和图案样式花样繁多,各不相同。
游鱼、飞鸟、彩蝶、蜜蜂、
龙虾、狮虎、麒麟,
它们藏匿于花中与花浑然一体,
构筑成背带上的万物生灵。
(各种样式的背带)
(背带细节)
纺纱
和壮锦一样的有名的,
还有壮族的纺纱工艺。
壮族的纺纱工艺,极其精致。
跑纱、理纱、晒纱等步骤。
都需要严格的工艺,自成一派。
(壮族纱)
(广西南宁厚村古岳坡,几名壮族妇女在展示传统纺纱技艺)
(广西天峨县壮族,几名妇女正在理纱)
(染布)
(晒布)
配饰
在少数民族中,
银饰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装饰。
在种类花样繁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中,
壮族的银饰曾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云南文山州广南县,
是著名的壮族银饰制造地。
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
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壮族传统的制银工艺采用
捶打、扭、挫、磨、范铸、镂刻等手工制作,
手镯、项圈、胸牌、耳环、
发钗、背带饰等等,大小不一。
壮族银饰传承人蒙智刚,
是壮族银饰手艺的大家。
2010年,他也成为了壮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制作的银饰,
小者精巧别致,具有玲珑之美;
大者浑厚粗犷,显得庄重大方。
蒙智刚作品:
壮族银饰浮龙空心手镯
蒙智刚作品:
壮族银饰梅花手链
蒙智刚作品:
壮族银饰丝瓜瓤手镯
花纹图案造型生动,
构图别致,线条流畅,颇显华丽。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在在壮族地区已经很难
再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头帕装饰
壮族人民的头部,均带头帕装饰,
和服装一样,
各个支系有自己独特的头帕造型。
(黑布男子头帕)
礼仪
鼻饮
壮族的礼仪非常有趣,
最有意思的一种是鼻饮,
即以鼻饮水。
这是壮族先民的一种饮酒习俗。
据《魏书》记载:“
僚者,盖南蛮之别种……
其口嚼食并鼻饮……
南宋时曾在广西任地方官的范成大,
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曾介绍“鼻饮杯”:
“南边人习鼻饮,
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
以鼻就管吸酒浆。
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邕州人亦如此。
记之,以发览者一胡卢也。”
说的,就是广西壮族人的鼻饮习俗。
白花红花传统礼仪
壮族人民喜欢以花喻人,
在他们的信仰观念中,
男人是白花,女人是红花。
每个人都是花王圣母(又称花婆米洛甲)
花园中的一株花,
壮族人对花的信仰伴随着壮族人的一生。
因此,
在壮族礼仪中,
花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求花,护花等仪式;
在抬星祈福,修桥补命,
添粮祝寿,捡骨重葬等重要活动举行过程中,
人们还往往将彩纸剪成各种“花”,
用花的图案作举行仪式的标志。
广西之行,太过匆匆,短短数月,
要探访十几个少数民族。
壮族的探访之旅,先到此刻,
接下来,
我还将继续为大家探访京族、
瑶族、毛南族、苗族、
仫佬族、侗族、水族……
纸短情长,文短意深,
从30岁出发,到现在,
已经跋涉了一年多了;
31岁,我有了一个孩子,
尽管她现在尚未出生,
或许有一天,
她终将会为这段尚在母亲
肚子里的旅行感到无比自豪。
因为,
她的母亲,
言传身教的想告诉她一件事情:
天地之间,木有本,
水有源,人有族;
木有本则根深叶茂,
水有源则源远流长;
民族的终将是世界的,
世界也终将是民族的。
虽千万人,我亦往矣
路虽千里,我亦往矣。
下一站,继续出发……
待续
To be continued
我是一个懒人,文章更新有些慢
关注我的朋友们多多理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