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都說養兒防老,當父母步入晚年生活,子女就需要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而這雖然是子女的義務,但也是有前提的。

如果父母想要晚年得到子女的照顧與贍養,那麼在子女小的時候,就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給予子女最基本的照顧,如果父母不養子女小,就別怪未來子女不養父母老。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靜靜最近經常接到母親的電話,內容無非就是要錢,或把她接到身邊養老,可都被靜靜拒絕了,而這天靜靜不知道母親從誰那裡又學習到了一招。

居然給靜靜打電話表示要是不給她養老或錢,就去法院告靜靜,當時正值午休,辦公室都是人,但靜靜依然沒有忍住怒火,直接對母親說道“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隨後就掛斷電話。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如果是不瞭解情況的人,面對“不孝女”放狠話,肯定會特別唾棄,而靜靜也反應過來這麼說話挺不好,本以為會被同事譴責,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畢竟同事都是瞭解情況的,明白靜靜從小父母離婚,媽媽更是直接拋棄她,靜靜是被姥姥帶大的,而母親則是在靜靜上班後就開始管靜靜要錢,甚至還打過要嫁女兒換錢的想法。

被母親這樣“吸血”,靜靜能說出這樣的話也有情可原,不過如果母親真的將靜靜告到法院,靜靜也是吃不到什麼甜頭的,最起碼還是要給撫養費的。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這樣的父母晚年被子女拒絕贍養,也都是活該

1,拋棄子女的父母

有些父母由於不負責任或者是沒有錢,就拋棄子女離家出走,將子女留給老人照顧,或者是絲毫不管子女的死活都要拋棄,這樣的父母估計沒有子女願意贍養吧。

雖然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天生的,但是也是需要培養感情的,如果在子女的生命中根本就沒出現過幾次,又怎能讓子女去贍養呢,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2,不關心子女的父母

有些父母打著工作忙的旗號,對子女不管不顧,有時候子女吃不上飯都不管,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一點養育義務都沒有盡到,孩子自然與父母就沒有什麼感情了。

並且由於子女還知道自己有父母,但是父母卻不關心自己,時間長了就會產生怨恨心理,小時候有多愛,那時就有多恨,長大後拒絕贍養父母也都是正常操作。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3,偏心的父母

在多子家庭中,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肯定會出現偏心的情況,有些父母偏心的不太明顯,而有些父母則是心都偏到咯吱窩去了。

對待兩個孩子就像是一個親生的,而一個則是撿來的,待遇非常不同,而這種偏心的父母養育不出一個孝順的孩子。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被寵的孩子,由於習慣父母的付出,對回報沒有一點概念,以後能贍養父母就怪了,而不受寵的孩子則由於怨恨心理,估計都不願意搭理父母,更別說贍養了。

所有的愛與義務都是相互的,不能不付出就要求回報,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果沒有愛在其中相連,責任與義務其實就是一句空話。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想要晚年能被子女贍養,父母要做到這些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愛不愛他們,其實他們都是非常清楚的,子女對父母的愛雖然是天生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也會濃烈或消逝。

如果想讓孩子一直愛父母,那麼父母就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心靈健康,未來才能贍養父母。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2,給子女好的榜樣

父母對子女的潛移默化非常嚴重,記得以前看過一則寓言故事,在一個家庭中,有孩子有老人還有父母,在吃飯的時候父母將剩飯都給老人,並讓老人去牆角吃,這些都被孩子看在眼裡。

等父母老去的時候,孩子也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父母,並在父母提出意見的時候,孩子以“你們當初也是這樣對待奶奶”為由拒絕,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想讓孩子晚年贍養自己,就要給子女一個好的榜樣。

“隨便告,我肯定不養你”,“不孝女”放狠話,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育兒寄語

生孩子不容易,尤其是寶媽還要經歷十個月艱難時期,既然是自己辛苦生下來的寶貝,為何不好好照顧呢,這樣多虧啊,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只要父母的愛與陪伴就好了,這樣孩子未來自然就感恩了。

如果你是靜靜,你會贍養母親麼?歡迎留言討論。

-----------------------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一些實用和有意義的文章,如果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的問題,歡迎隨時來問,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分享給更多的人。

#父母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