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荀彧之死”泛谈亲朋为何“说掰就掰”?

大家好我是“龙之慕”

三国荀彧(yù),这位儒学大师荀子之后,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张良)”,他堪称曹魏政权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此外,他还是曹操的亲家。

但这样一位超重量级的人物,最终却因为“一句话”,或者说因为“一个观点”,转眼之间便与曹操分道扬镳,两人自此形同陌路,荀彧抑郁而终,也有说法称,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

这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究竟是什么“话”,什么“观点”,让如此亲密并互为倚重的曹操与荀彧,瞬间化友为敌?“思想之争”,难道比现实的利益、多年生死与共的情谊还重要?一一解析“荀彧之死”的历史真相,实际也是在沉重拷问现实生活中的“我与你”。

荀彧血统之尊、水平之高,不必细说,有兴趣翻翻《三国志》,或者偷个懒,拿出至多十分钟时间百度捜索一下,即一目了然。

由“荀彧之死”泛谈亲朋为何“说掰就掰”?

这个人,15岁即被公认为有“王佐之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高屋建瓴的大棋,就是荀彧出的。

荀彧不仅自己杰出,还慧眼识人,心怀宽广,他向曹操推荐了一批翘楚精英,这其中,就包括后人熟知的、大名鼎鼎的郭嘉与司马懿,从某种角度讲,荀彧相当于曹操政权的“组织部长”。

仅上述这两条,即可知荀彧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与分量。

曹操不断为荀彧增加封地封户,让他位列三公,还把女儿安阳公主许配给荀彧的儿子……曹、荀两家如胶似漆,按正常发展,曹氏代汉立国后,荀氏便是“第一外戚”,足可与曹氏共坐江山。

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与荀彧之间最大的分歧,也是他们人生中“不可相让”的一面,终于摆到桌面上来:曹操想享有位极人臣的“九锡”之尊,而荀彧则希望乃至要求曹操将到手的权力还给弱势却正统的汉献帝,令汉祚延续。

由“荀彧之死”泛谈亲朋为何“说掰就掰”?

摊牌的结果是:荀彧立刻被曹操调出了中枢机构,不久,他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这悲剧的发生,太突然、太蹊跷,完全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但它无比真实,无比冷峻,它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你未必能接受得了的、却是“铁的事实”:三观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比利益之争,还重要,而且是“最重要的”!

在社会交往中、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血脉相连的亲属、多年共处的朋友、一道走过青春岁月的发小或同窗、朝夕相见合作多年的同事……等等,到最后,常常像曹操与荀彧一样,就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观点”,说掰就掰,不会再有“第二次握手”,甚至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是“利益”吗?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吗?是为了俩钱、为了位置、为了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吗?好像都是,其实都不是。分手的内因,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三观”,简称“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之争非常可怕,上到国家战争、种族仇杀,下到父子反目,夫妻陌路一一能用钱摆平的事,都不算事,而“三观”一旦对立,根本就没有丝毫调和的可能。

这种三观之争,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它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与形成过程,是随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随着每个人对外在纷沓信息的接收与择取,逐渐落地的。所以,很多的亲朋同窗同事,一开始并不知道彼此的分界在哪里,直到走过了那片漫长而模糊的“交集区”后,直到那线刺眼的阳光或劈空而至的雷电终于扑面袭来之际,当大家都赤裸裸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再无试探、不再隐瞒之时,才突然大惊失色,发现过去的一切竟是“闹剧与笑话”,猛醒时分,即意味着彼此的“缘分”到了凄凉、悲怆的终点,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为什么华歆、管宁,会“割席断交”?为什么张耳、陈余会拼个“你死我活”?……血案累累,皆因“三观”。

由“荀彧之死”泛谈亲朋为何“说掰就掰”?

所以,当曹操与荀彧都撕下最后的伪装,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两人惊恐地发现:一个是“旧时代的掘墓人”,一个是“旧时代的维护者”一一只能破裂!

曹雪芹对这种传续千年不移的人类三观之争看得无比透彻,他深深懂得:贾政、贾雨村与贾宝玉是不可调和的、林黛玉与薛宝钗是不可调和的、晴雯与袭人是不可调和的、焦大与主子们是不可调和的……太多的“不可调和”,这才导致了《红楼梦》的最终悲剧。

红楼收笔之际,无限忧伤的曹先生留下了这么一句无限苍凉的人生慨叹: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知道这些不言之秘后,就请收起肤浅的“利益之说”吧,如果你睿智,如果你敏锐侦知了与亲朋间的“思想鸿沟”,如果你还在意曾经的岁月与情感,要么赶紧默默走开,避免日后彼此沉痛的伤害,要么笑而不言,或者点个赞,伪心地说一句:“你,是对的!”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关注我“龙之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