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時代
曹操在曹丕与曹植间择立继承人,已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他将直接影响着曹操“大魏”的发展路线,在曹操心里不管是谁继承他都必须坚持现在的发展路线,那么在曹心里曹丕与曹植被究竟谁更适合继承他那?当然这里面说法不一,且记载也各不相同,如南宋人叶适认为,曹操打算在诸子中选择有才能者作为继承人,且并不专守嫡长;有记载“以文则(曹)植,以武则(曹)彰”因此叶适认为,假使曹植稍用智术,即可得天下。又有清代人宋翔:“曹植淡泊功名,有忠义之心,而曹丕有代汉之意,又居长嫡,故曹操舍曹植立曹丕”,他认为曹植淡泊功名,同时曹操考虑到曹丕是长子,若立曹植可能产生不良的政治后果,故立曹丕。可不管有什么说法,曹操在选择继承人上是既注重才能,又坚持道德标准的,其态度是相当慎重的。那么最终曹操是通过那些标准来考察他们,并最终订下来的那? 一、在文才方面 因曹操博学多才,且一生爱才惜才,对己对子尤其如此。所以他希望他的继承人也必须有出众的文才,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像他者,唯有曹植”,可见曹操对曹植的喜爱程度;据记载“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由此可见曹植十几岁已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此后曹植的文才便引起曹操的注意。在十八年五月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立,此时曹操并不立即确立太子,已显示出曹操在曹丕、曹植间已有所权衡;十九年曹植徙封临菑侯后,曹操欲立曹植的意图便十分明显了。据记载:“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梅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征孙权是在当年七月,此前曹植已徙封临菑。在古时诸侯出征,则太子监国,曹操留曹植守邺,其意义在即在于隐合古制之义;而他缘此勉励曹植被,更是意味深长。在此之前留守邺城通常是曹丕充任的,这种角色的转换,表明曹丕的地位已受到实际威胁。在文才方面曹植小胜曹丕一筹。不过在文才方面曹操也曾经考虑过由环夫人所生的曹冲,对于曹冲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的“以舟称象”和“智宥库吏”已流传至今,其实曹冲的过人之处主要是在于他的“仁爱识达”;有记载称“冲每见当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以过误触罪,常为太祖陈说,宜宽宥之。辨察仁爱,与性俱生。”由此突出表现了曹冲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其十余之龄,实属难能可贵。曹操曾经寄未来于曹冲,“有欲传后意”,看重的正是这种秉性。又有记载“刘先甥零陵周不疑,幼有异才,曹操谓曹冲可与其为俦;及曹冲卒,曹操心忌不疑,遣刺客杀之。”由此可见曹操对曹冲才能的器重,只可惜曹冲在其它方面尚不及曹丕、曹植。 二、在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方面 曹植终究未能立为继承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条:1、是政治抱负,即篡汉之志;2、是政治才能,即统治之才;在这两点上曹操对曹植都不敢确信。曹操在后来的教令中说:“始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所谓“定大事”无疑就是篡汉之志。可见曹操是把选择继承人与完成篡汉大业联系起来考虑的,因此,他要求继承人必须具备篡汉之志和统治之才,在他当时曹操看来曹植是具备这样的才能的,曹操也曾对曹植寄予厚望。但是随着发展曹植的表现却不能令曹操满意,曹植缺乏明确的篡汉意向,却囿于传统观念,对汉室心存眷恋;且书生气重,拙于权术矫饰;相反曹丕则野心勃勃,且曹丕善结交和笼络政治人物尤其是名士。建安十三、十四年,曹丕从曹操南征荆州,又从至扬州;回邺后,参与议论“田畴辞封”事,建议“宜勿夺以优其节”,得到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钏繇的支持;建安十七年七月,曹操西征马超等关中诸将,曹植等从征,曹丕留守邺城,以程昱参军事,其间,苏伯、田银在河间起义,曹丕遗将军贾信前往镇压,及时平定,为如何处置降虏,程昱与曹丕协商,决定先请示曹操,再作决断。有记载:“太祖还,闻之甚说,谓昱曰:‘君非徒明于军计,又善于处人父子之间。’”从曹操的话来看,表明他对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相当重视的。在这一点上曹植被远不及曹丕。 三、在征询僚属的意见方面 《三国志》载:“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魏国既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表明曹操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曾广泛征求各下属机构中僚属的意见,并采取了谨慎的隐蔽方式。在史籍中明确记载曾接受咨访的有5人,他们是太中大夫贾诩、尚书崔琰、东曹掾邢顒、侍中桓阶、中尉杨俊。此外,尚书仆射毛玠、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也在受咨访之列。曹操如此郑重地向臣属征求意见,并依据臣属的集中看法,即收集支持曹丕、曹植的主要理由和各自的支持率,从而作出倾向性判断。依据种种迹象推断,事情是朝着有利于曹丕的方向发展的。 1、支持曹植最得力者莫过于丁氏兄弟,丁廙曾劝谏曹操说:“临菑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话中极尽赞美,尤其点明“贤才君子”爱戴曹植,可使大魏“永授无穷之祚”,极富感染力。这些话连曹操都觉得有些过分,丁廙则申明自己“不避钺之诛,敢不尽言”。丁氏兄弟确实是倾全力支持曹植的,其主要理由即曹植是“奇才”。其次支持的有杨俊,“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杨俊支持曹植的倾向是明显的,但底气却不那么充足。 2、相反从支持曹丕者的情况来看,邢顒在接受曹操咨问答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毛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综上所述:邢顒与毛玠都是从历史出发,发果舍长立幼可能引起争斗和内乱,这也正是曹操不能不顾忌的。袁绍舍袁谭而立袁尚,在他死后,谭、尚兄弟互相攻伐,授曹操以隙,相继覆灭。刘表舍刘琦而立刘琮,导致他死后,荆州不保。这些都是曹操亲见和亲历之事,必然感触至深。同时崔琰(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力主曹丕“宜承正统”,辞意决绝。此举给予曹操及群僚极大的震动,可以想象。也正因此加深了曹操对曹丕有政治地位的认识,而舍长立幼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迫使他放弃了立曹植为继承人的想法。 四、在“家事”方面 曹操择立继承人即是“家事”也是“国事”。因而也充满了感情因素,“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这里表明现植性情、习尚与曹操相投合,言辞对答也令其惬意,因而深受宠爱。在联络父子感情方面,曹植捷足先登。曹丕深知在联络父子感情方面不及曹植,于是请教贾诩,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贾诩足智多谋,他提出的几点建议,看似平凡、实则是高明的“自固之术”,对于联络父子感情,极具针对性。曹丕也深知这一点,便从之并深自砥砺。据记载: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于路侧。曹植称述功德,出口成章。而曹丕临别时哭泣而拜;此时曹操及众人认为曹植辞藻多华,而诚心不及也。又有载:“干母(王昭仪)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所以说曹丕的“深自砥砺、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曹操对曹植的眷爱之情。 综上考察,曹操最终立曹丕为继承人,这期间曹操经历了以理性思考澄清感性认识的过程。不以感情用事,而是正确地审度时势,正是曹操在择立继承人这类重大决策的英明之处。当然择立继承人的过程曹操篡汉建魏的一次预演,无论最终支持曹丕还是曹植,都是承认“大魏”为前提条件的。
爱吃肉的狗
半闲认为:当然是曹丕比曹植更适合做皇帝。
东汉末年,风云激荡,一时间豪杰辈出,群星璀璨。在连年征战,群雄逐鹿的同时,代表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曹操、曹丕和曹植,自然是其中的最为闪耀的明星。
他们父子兄弟三人都对当时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被合称为“三曹”。
他们的诗文一改以前的颓靡之风,气韵沉雄,朴实无华。那一时期的文学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如论曹丕和曹植谁更适合做皇帝,不妨分别看看此二人。
一、文人性情到极致的曹植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以“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作为对曹植的评价。确实,作为“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曹操也曾对其寄予厚望,史书记载,曹植“几为太子者数矣”。
但曹植生性洒脱,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为,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终日宴饮游乐毫无节制。
曹植在曹操外出征战期间,借助酒兴擅开司马门,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将曹操制定的法令抛到九霄云外。曹操得知此事大怒,处死了长官王室车马的公车令,曹植也告别了激昂飞扬的洒脱,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之中。
更有甚者,当曹仁被关羽所围困,曹操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去解救曹仁时,曹植竟然已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令曹操大失所望,曹植再也与太子之位无缘。
二、允文允武的曹丕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起初并不被曹操所看重。曹操曾打算立,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的神童曹冲为太子。可惜天妒英才,这样一个宁馨儿却在十三岁时就得病夭折了。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
在文学造诣上,曹丕不输曹植,著作甚丰,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学的积极创作者和热心倡导者。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他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黄览》100卷,《列异转》3卷。尤其是他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丕还善击剑骑射,好博弈弹棋,在《典论》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南朝垣荣祖对他的评价是: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曹丕最终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纵观此二人生平,半闲认为:曹丕的世子之位当之无愧,也比曹植更适合当皇帝。世事变幻,沧海横流,古来权位之争从未停歇,就像《箜篌引》中唱的“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半闲山人
从理论上来讲,曹丕与曹植都没有当上皇帝的机会。
曹丕当上皇帝也纯属偶然。
因为曹操一生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宰相。即使在曹操死时也没明确谁来即曹操的位置。
曹丕个性自私放荡不羁,曾在一次曹操中
军帐遇袭事件中差点丢命时,单人独骑逃脱。使曹操失望伤心不已。所以曹操一生打压曹丕。但曹操也深知曹丕心狠手辣为自己的翻板,将来最可能成为自己的继承者。
曹植个性聪颖好学、知识渊博,但个性极不成熟。
再加上受点打击,就自暴自弃,嗜酒如命也是最大毛病,所以曹操后认为其不堪重用。
他俩的相互特点,如果让大家选谁当皇帝最为合适。大家肯定选曹丕而非曹植。
曹操死前并未书面说明谁来继承他的位置。曹丕是在司马懿、贾逵、司马孚等人的拥立下成为的魏王。可见曹丕为下属极为拥戴。
曹植在政治上极大成熟,简直就是一堆糊不上墙的烂泥而已。失宠则废。
而曹丕不同,曾在失宠的三年里,不骄不燥,三年后曹操再次让其担当大任。由此可见曹操心思缜密,因为他深知越打压谁,谁越可能将来后来者居上。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后来曹丕是在汉献帝刘协三次“禅让”后才答应结束了东汉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当上的魏文帝。这些都能看出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性格特色。
而曹植呢,历史上他连当皇帝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其胸无大志,稍遇挫折,就萎靡不振。而曹丕屡挫屡勇,越发焕发出其雄心壮志。
所以曹丕后来能当上皇帝也是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