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區爭路權,解決老問題還得有新辦法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一個小區改造的爭議案例:江蘇徐州鼓樓區環城街道港北小區,今年2月份通過居民自籌資金增設道閘門禁,緩解了防疫難的問題。這一舉措,當時也得到了街道的肯定。然而一個多月後,疫情形勢放緩,小區設置的道閘也從“正面典型”,淪為了“亂搭違建”。

該小區設置的道閘之所以成了“亂搭違建”,是因為它設置在了城市規劃道路上。相關規劃上明文規定的市政道路,當然不容許設卡阻斷,變成小區業主的私家領地。更何況,該路段還是消防車、急救車到達另一小區最快速的通道。

兩小區爭路權,解決老問題還得有新辦法

門禁剛設置時街道社區贈送的活動板房

但此事遠非如此簡單,它還牽涉到當地兩個小區之間的爭議——港北小區由於規劃建設較早,沒有進行封閉式的管理,樓棟直接臨街。如果不設置道閘和門禁,相鄰小區的車輛和外來人員經常會隨意進出,佔據港北小區內的公共空間。然而設置門禁不僅擠佔公共道路,也會影響相鄰小區居民的出行。所以港北小區的封閉舉措很快引發了大量相鄰小區居民的投訴,最終門禁難逃被拆除的命運。當然,恢復原狀之後,港北小區公共空間被擠佔的問題也會重新出現。這種兩難的局面,並不是簡單的小區之間的矛盾,而是歷史遺留造成的問題。

不過要指出的是,在這件事上,相關街道和社區的糾紛解決方式明顯欠佳。港北小區自行設置門禁進行封閉式管理,阻斷人員的隨意流動,在疫情期間為當地以小區為單位的防控提供了便利。因此,這一舉措成為了“正面典型”。此後,由於該門禁影響規劃道路正常通行,它又成了“亂搭違建”。但問題在於,對它作出表彰、將它打造成“正面典型”的街道部門,和將它認定為“亂搭違建”街道部門,居然是同一個。

那麼,為何該街道一開始沒有依據侵佔公共道路對該措施進行阻止,而是等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封閉式門禁沒有利用價值後,再將小區居民籌集資金設置的門禁強制拆除?

事實上,從“正面典型”到“亂搭違建”,這種決策的“朝令夕改”不僅僅損害執法的連貫性,更會激化矛盾,讓小區間多年的分歧繼續加大。的確,疫情期間,社會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疫情防控工作上。但小區管理的路權之爭,既不能因此而擱置不管,更不能借疫情做“特殊”處理。執法前後不一,奉行“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最終可能導致兩方都有怨氣。

兩小區爭路權,解決老問題還得有新辦法

港北小區、恆昌小區、某寫字樓將西出入口包圍

現在,門禁已經基本拆除,道路已恢復暢通,但是問題依舊存在。對於道路恢復後涉及小區公共空間遭擠佔的問題,同樣得有相應的解決方案。長遠來看,地方街道部門也應該組織雙方業委會坐下來談談,就爭議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對於類似規劃層面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地城市規劃部門也應該合理平衡各方利益,結合城市規劃、發展現狀、小區實際佈局、居民的合理訴求等等,統籌處理相關事宜,對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正,如果規劃合理,也應該針對現有矛盾尋求新的解決途徑。

跳出來看,此次爭議也是老舊小區治理難的一個縮影。疫情期間,很多規劃建設較早的老舊小區,由於無物業、無業委會、無管理人員、無封閉門崗等,成為防控的薄弱地帶。在疫情之後,許多老舊小區牽涉到的治理難題,也應該有系統的改造處理,而不是隨著疫情形式的和緩而再次擱置。

(來源:人民日報、光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