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蔣勁夫的事情又讓家庭暴力這個詞彙火起來了,給人一種幻覺是彷彿在這個事情出來之前,家庭暴力不存在或者不值得關注,但實際上,不管是國內外的心理學研究,家庭暴力一直都是熱點。
也有人統計了有家暴傾向的人有什麼特徵,裡面一致性的都是大男子主義、自尊心過強等等具有明顯男性向的詞彙。這不能說是錯的,但肯定是有偏頗的。
首先在研究中定義的家暴,就不僅僅包含了身體接觸的暴力,也包含了冷暴力這一個維度,所以會有一些不那麼男性化的結論,事實上對一個家庭的存續而言,身體暴力確實是最有害家庭穩定的,但冷暴力同樣不容忽視。
其實是影響成年人是否會有家暴傾向的因素上,媒體統計和學術研究有出入。
學術界認為有家暴傾向的個體往往是由於家庭因素或者成長過程中依戀關係受挫造成的。
1、孩童時期見過或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小孩,長大後更容易有家暴傾向。
小孩子的世界觀很大程度是根據大人示範來的,早期經歷過家暴的小孩,在長大後更有一種潛意識會採取家庭暴力的方式去維繫親密關係,並在潛意識裡合理化這種行為,不認為是一種壞的行為。
2、早期戀愛經歷中投入較多並受挫的個體更容易有家暴傾向。
戀愛中有挫折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挫折的程度過高,會導致個體產生疑慮心理,對親密關係的不安全感知升高,會促使個體採取更激進的措施去維繫親密關係,這時候不僅僅是有更多的“測驗”、“控制感”,更嚴重的就是冷暴力與身體暴力等方式,去維繫戀愛中的自我安全感。
3、氣質類型中依戀焦慮和依戀迴避程度高的個體。
對於親密關係中,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個正常程度的依戀焦慮與依戀迴避,即既希望有依賴感,又希望有自己的一定空間。但是超過正常程度的依戀焦慮會對兩者之間的親密關係有較高的期望,一旦達不到就會很暴躁,採取暴力行為;超過正常程度的依戀迴避同樣有問題,對於兩者之間的距離如果太近,也會有暴躁的情緒產生,繼而有家庭暴力的傾向。
由上可知,家庭暴力是一種病毒式的傳播,而且具有家庭的延續性,但由於男女在固定家庭的組合下,有強弱之分,所以出現家庭暴力的情況對於男性之間的傳遞更明顯,即父親的物理暴力、母親的冷暴力均會給男女子女以示範,但更多的物理暴力在男性身上體現,更多的冷暴力在女性身上體現。
家庭暴力從來都不是短期的“情緒”爆發,而是長期的一種行為積累,所以“女怕嫁錯郎”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考慮到冷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種,男性想要有更和諧的家庭也需要認真斟酌。但毫無疑問,如果你經歷過家庭暴力帶來的種種惡果,一定不要給你自己的孩子以錯誤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