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功效为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属辛温解表药,临床较为常用。古人称“细辛不过钱,过钱赛红矾”,古代的“红矾”,也叫鹤顶红或者砒霜,言外之意,细辛使用剂量过大,易引起急性中毒反应。中医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有毒的药物往往作用则比较峻猛,如使用得当,效果常一鸣惊人,如随意滥用,则易引发毒副反应,细辛就是此类药物。文中讲述细辛的性味功效和作用原理,仅供中医学习者参考!
一.细辛的产地,性状。
细辛的产地主产于我国的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所产的细辛,质量方面为最优,中医也习惯的称为“辽细辛”。

一茎直上,其色赤黑—《本草崇原》
细辛的性状为细枝须状团簇形,外皮呈灰粽色,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
黑属肾色,赤属心色,心肾皆为少阴经脉—《本经疏证》
细辛外形颜色正合心肾少阴经脉,辛香走窜专入少阴经!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区使用细辛为地上部分,这是不可取的,地上茎叶含有过量的马兜铃酸和黄樟醚,毒性较大,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二.细辛的作用原理
气为阳,味为阴——《黄帝内经》
作用原理:根据中医理论,凡嗅到药物气味浓厚清香,大多数具有升浮发散的作用,归属于阳药,偏作用于人体的阳分,阳分的部位指皮毛,肌肉,血脉之外。凡口尝药物味道浓厚重浊,大多数具有沉降收敛的作用,偏作用于人体的阴分,阴分的部位指血脉内,经脉,脏腑。
细辛气味浓厚辛辣,味道辛辣麻口,属气味俱厚。辛辣气味发散为阳,细辛属阳性温,可通行于人体皮毛,肌表,血脉,善于走窜解表开闭。味辛入肺,肺属金气,主敛降入里之作用,结合细辛的温性,可深入脏腑去除风寒邪气。
“风气寒气依附于精血津液涕唾之中,细辛可将其拽出”——邹润安

三.细辛的性味功效。
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①外感风寒,卫阳被郁,见发热无汗。寒性凝滞,经脉阻塞,头痛,周身疼痛。细辛通行阳分,作用于人体肌表,性温发散,可去风寒表邪。
②风寒侵入少阴经脉,少阴起于足心,上行于腹部胸部,循喉咙,夹舌本,布散于口齿周围和侧头部,细辛,走窜通经,入少阴经脉,发散经脉风寒阻滞,治疗口齿痛,以及头部侧面疼痛,听力突然下降。
③外感风寒侵袭皮毛,内合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发咳喘。
寒邪损伤肺阳,阳气亏损,津液内停形成外感内饮,外寒表现为发热无汗,内饮表现为咳喘痰多清稀有泡沫,喉中有痰鸣音。
细辛,味辛入肺,性温能散,去风寒邪气,温散胸中水饮,有极强的温肺化饮之功。

四.细辛的毒性和注意事项
古人称“细辛不过钱,大量使人气闷闭而死”,即入药用量不超过一钱(约5克),过量使用易引起严重的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认为细辛的毒性源于两个方面:
①细辛,辛香走窜容易耗伤人体脏腑之气,性温热容易灼伤人体气血,过量使用导致气血耗散,损伤脏腑。
②细辛,味辛入肺,而且药味特别辛辣,辛属肺金,金主收敛,收敛太过,内闭人体生发之气,导致内闭外脱,阴阳亡失。
现代医学认为细辛含有黄樟醚,马兜铃酸等毒性物质,过量使用损伤细胞功能。
注意事项:①散剂不超过一钱(5克)
②入汤剂可久煎去毒。
③注意辨证准确,方可使用细辛。

结语:细辛是中药里的双刃剑,好用也难用,需要扎实的中医功底,准确的辨证思路,才可游刃有余地使用“猛药”!!
本文原创,喜欢的朋友可以评论转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者:龙江朱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