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遼對口合作大背景下,江蘇副省長張雷告別家鄉赴遼寧任職

3月28日消息,日前,經中共中央批准,張雷任遼寧省委委員、常委。

蘇遼對口合作大背景下,江蘇副省長張雷告別家鄉赴遼寧任職

張雷

今年56歲的張雷此前為江蘇省副省長。在28日的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張雷提出辭去副省長職務的請求。這次調任也意味著張雷將告別家鄉,首次赴外省任職。

值得關注的是,張雷此次赴遼寧任職,是在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大背景下的首次官員調整。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要求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總體部署,組織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開展對口合作,其中就涉及到江蘇和遼寧兩省。

任職崑山,注重招商引資,“一切以客商為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張雷出生於1961年7月,江蘇淮安人。1982年,張雷從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到蘇州長風機械總廠工作。在機床分廠,張雷用幾年時間,從設計員、廠團委幹事成長為團委副書記、書記。

1988年5月,張雷任共青團蘇州市委辦公室主任,並於年底升任共青團蘇州市委副書記。

1994年6月,張雷從團委系統到政府部門工作,任蘇州市電子工業局副局長、黨委委員。此後,他又短暫兼任過蘇州有線電一廠廠長和蘇州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1997年,張雷任蘇州市科委主任、黨組書記兼蘇州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此後,張雷進入仕途快車道。2000年8月,任崑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在一年之後,又升任崑山市委書記,當時張雷為39歲。

進入新世紀後,蘇州外資經濟大放光芒,成為21世紀初最耀眼的明星城市。作為蘇州下屬最耀眼的縣級市,崑山在發展中最為突出,尤其是在大量臺資進入後,崑山儼然成為“小臺北”。張雷任職崑山時期,正好是崑山招商引資、外向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

2003年3月27日的《人民日報》上,刊登了時任崑山市委書記張雷的一篇署名文章。在這篇題為《人才鋪就“崑山之路”》的文章中,張雷著重點了人才與開放對於崑山發展的作用。

張雷在文章中寫道,崑山最大的特徵是開放、開明,寬容、兼容。我們以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氣度,徹底打開大門,敞開胸懷,不排外、不限制,致力於營造適合各類人才來昆就業、創業、發展的寬鬆自由氛圍。

當時,“一切以客商為重”已經成為崑山一條不成文的鐵律。崑山市政府團隊的服務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都可以找得到書記以及市長。 換句話說,崑山幹部的親商理念在引資過程中日益強化到了“自覺”的地步。

張雷說:“當年,有人把崑山跟上海比,說一個小城怎麼跟上海比呢,但是到了崑山,他們隨時能見到書記市長。但到了上海,連個區長都很難見到。他就覺得有服務就不一樣了。”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2016年1月,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張雷還專程來到崑山,調研臺資企業生產運營和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情況,並代表省委省政府給廣大在昆臺商送上新春的問候和美好的節日祝福。

張雷說,近年來,江蘇對臺交流合作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特別是崑山的發展最具代表性。得益於廣大臺資企業的投資落戶和迅猛發展,崑山經濟的國際化水平和開放度不斷提升,廣大臺企臺商與崑山同步發展壯大,臺商因崑山而發展,崑山因臺商而光彩。

進入世貿組織後的江蘇外貿,亮點頗多

得益於招商引資的崑山,成為了全國學習的典範。也因為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出色工作,張雷於2003年4月調離崑山,任江蘇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廳長、黨組書記,42歲的他躋身正廳級官員。

江蘇作為外貿大省,有著什麼樣的招商政策,在全國都備受關注。在2005年的蘇臺經貿洽談會上,張雷給出四項承諾:臺商和外商在江蘇特別是在蘇北投資,將獲得電力、土地、服務和政策等“四個保障”。

當時進入江蘇的外資不僅數量大幅增加,資本的技術含量也不斷提升。以2007年為例,當年前10個月,註冊外資項目4999個,實際利用外資200.3億美元,累計利用外資達1404億美元。無錫海力士項目三期投資50億美元,遠景投資達到100億美元,奠定了江蘇成為全國最大集成電路基地的地位。悅達第二工廠竣工、富士康科技城投產,都成為江蘇省利用外資的歷史性節點。

而除了招商引資以外,張雷更要面臨新的挑戰。2001年12月11日,中國經過15年漫長的談判之路,跨進世貿組織大門。

執掌全省外貿,張雷的壓力並不小。2005年,江蘇外貿企業經歷了一場來自國際市場的“血雨腥風”。289家企業捲入貿易爭端;在全國遭遇51起反傾銷調查中,江蘇佔了4成。

面臨著貿易摩擦壓力,江蘇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據2006年的數據統計,當時江蘇企業和產品已經更多地進入了全球生產鏈。全省一半以上產品外銷國際市場。做外貿不再是國有企業的專利,審批制簡化成登記備案,近1.4萬家民營企業加入到出口商行列中,和入世前相比出口猛增40倍。

張雷認為,要保持開放型經濟的領先優勢,江蘇必須做到更高水平引進來,更大步伐走出去,更大力度調結構。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利用美元,而是引進包含技術等要素的國際資本,使其向現代服務業、國際服務外包等領域集聚,促進國外資本本土化。不斷加強制造業吸收外資工作,努力從產業末端向研發和銷售兩端延伸。加快步伐向省外、國外走出去,鼓勵民營企業在更深層次上和國際產業開展合作。

2007年夏季,張雷曾赴哈佛大學進修,有一堂實訓課讓他難忘。“那是一堂商務談判課,三人一組,商談石油交易。出價,還價,再報價,大部分小組把談判僅僅當作討價還價,結果要麼難成交,要麼一方沒能在交易中受益。老師給出的答案大家都沒想到:雙贏。”

張雷認為,雖然只是模擬談判,但授課的用意發人深思。國際合作中,只有雙贏才能深入持久。這是一個不變的生存法則。談判的過程,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現在,我們最缺的就是具有這種國際理念國際視野的人才。”

主政泰州,舉全市之力打造“中國醫藥城”

2008年3月,張雷從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廳長任上“空降”地方,任泰州市委書記。

到泰州伊始,張雷就提出,舉全市之力打造“中國醫藥城”,並以此為抓手力推泰州產業升級。

2008年底,張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泰州最主要的產業是機電產業和石油化工,都是傳統產業,亟需找到一個轉換思維以及加快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因此選擇了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泰州新一輪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點。

短短几年多時間,中國醫藥城從一片田野成長為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為完善的生物醫藥聚集區。2011年12月,全球第三大製藥企業葛蘭素史克消費保健品研發創新中心在泰州開業。不到一個月之後,全球第六大跨國醫藥企業阿斯利康投資2.3億美元設立的阿斯利康藥業(中國)公司在泰州打下第一樁。和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同一年前來泰州落戶的,共有200多家中外企業,其中包括武田製藥、勃林格殷格翰、賽默飛世爾等5家著名跨國醫藥企業。

2009年,張雷還利用曾在崑山主政的優勢,為泰州拉來了臺企緯創資通的投資,這是泰州當時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實現了泰州市招引10億美元重大項目“零的突破”。此外,在張雷任期內,泰州長江大橋於2012年11月正式通車,揚州泰州機場也於2012年5月正式通航。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張雷十分注重反腐倡廉和幹部作風建設。在2013年12月30日召開的泰州市委四屆六次全體會議上,泰州市就加強反腐倡廉和幹部作風建設提出新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務求在解決作風不實、不正和行為不廉上取得實效。

當時張雷說,中央對幹部寄發節日賀卡都作了明文規定,又明確要求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帶頭在公共場所禁菸,並嚴肅整治“會所歪風”等,從中可見從嚴治黨的決心,我們一定要嚴格執行到位。“今年我只收到兩張賀卡,都是朋友私人寄來的,我感到很清爽、很開心。”

2014年7月,張雷再度回到省政府,升任江蘇省副省長。如今,張雷首次離開江蘇赴遼寧工作,並擔任省委常委。深耕江蘇多年的張雷,或將在兩省“牽手”中扮演重要角色。

(原題為《蘇遼對口合作大背景下 江蘇副省長張雷告別家鄉赴遼寧任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