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已经快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甚至是不少海外国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将其列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对中国而言,其已经成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01 对比当年的SARS
这场疫情究竟会如何演变、多久才能得到控制,可能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一是病毒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二是科学家何时能确定病原并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案,三是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效率。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个事件较大概率将持续到第二季度。
但是,此次疫情发生的经济社会情况已与2003年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但致病力和致死率较SARS更低。很多时候,一种病毒的传染性越强,致病力往往越弱(如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但传染性较低,也较易进行隔离防控)。这为病患的诊治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此次疫情可能不会如SARS那般严重。
第二,政府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疫情的发现和管控较早,媒体传播引导也更加充分。SARS的肆虐与前期对防治的忽视有关,典型的例子就是疫情前期出现大量医护人员感染发病,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紧缺。而此次,政府较早地采取了应对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广泛扩散,未出现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的局面。
第三,此次疫情冲击带来的边际影响可能更大,缓释时间也可能更长。SARS爆发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新进入WTO后的贸易井喷期,叠加投资拉动和人口红利窗口,疫情结束后,经济很快就拐头向上。但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02 对行业经济的影响
虽然尚无法具体分析新型肺炎疫情将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参考2003年SARS的影响,大致可以摸清轮廓。
目前,疫情防控最重要的机制是限制人员流动和大面积隔离,这将会对消费、服务业和交通等领域造成较大冲击。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服务需求减少。疫情对老百姓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很多地方已经主动"隔离",甚至有报道称一些地方直接挖断了出入的公路。这对消费市场的冲击很大,特别是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春节本是商家最好的收割期,这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根据美团之前发布的报告,预测2020年春节假期全国酒店预订需求较平日增长上涨16%,而文博馆类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增长五成,而目前这一愿景已经泡汤。如果企业预先储备了物资,这一打击就将翻倍。
第二,生产、投资与出口中断。国务院宣布延长春节假期,经济活动主体和农民工无法按原计划回到就业的城市,工厂、企业推迟节后已成定局。特别是在趋势性下滑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将很难找到新的突破点,基建很有可能探底,这就会影响出口与直接投资。
第三,失业人口增加。企业经营受到冲击,必然影响就业。2018年全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6亿,即便只有5%的从业人员因此失去工作,放在全国就是将近2000万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冲击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一季度的6.4%回落到三季度的6.0%,四季度稳住在6.0%。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再次加大,势必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悲观预期下,未来这些领域很有可能出现增速降档,短期内难以回升。
0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由于今年春节较早,如果短期内疫情未获缓解,实质性冲击可能来得更早。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疫情拖得越久,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认为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的GDP减少1.2个百分点。
作为对比,2003年SARS期间,国际投行将中国GDP增长预期平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虽然后来的实际增速比2002年还要快,但这并不能掩盖SARS冲击经济的事实。
有之前讲的消费下滑、部分经济活动中断、失业率提高以及GDP增长减速做铺垫,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就容易理解了。一方面,经济生活萎缩,财政收入势必减少,但疫情防控对财政支出的要求反而增加,这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增加、财政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趋于大幅增加,而随着经济基数缩水,杠杆率反而会进一步上升,由此宏观、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一并增加。
04 政策预测
从预测的角度看,此次疫情可能成为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催化剂。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引导LPR往下走,向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行业定向提供税收优惠等,都是必要的选项。另外,帮助失业人员,特别是缺乏良好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再就业,也是题中之义。
当前全社会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相对脆弱,需要一波刺激来增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