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載養意蜂 四海為家苦也甜
——記松溪養蜂協會會長劉芳壽的養蜂故事
劉芳壽飼養的是意大利蜂,他從17歲開始就全身心地投入轉地放蜂的生活,等於過上了“流浪”的生活。那時候他一家子帶著蜂群追花奪蜜,住的是帳蓬,喝的是山溝水,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而這一走,就是三十五年的養蜂生涯。他已數不清到過多少地方,記不清轉了多少次地盤,算不清採了多少蜂蜜……但這些更堅定了劉芳壽放養意蜂的決心。劉芳壽說的好:“我們天天帶著蜜蜂走南闖北,我們也像蜜蜂一樣從不與人類爭水爭地,不管安頓在山邊還是路旁,只要是有花的環境,蜜蜂嗡嗡,就都能無私地為我們辛勤勞作,釀造出一片甜蜜的事業。我們真的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永恆的友誼,深厚的友情,更要向蜜蜂學習,秋去春來,寒來暑往,不圖名利,默默無聞地為人類服務,辛勤奉獻,甘灑熱血送青春,一切名利留人間的高尚蜜蜂品德。”回顧這35年來的養蜂生涯,真有說不完的故事:
拜師謀生學養蜂
劉芳壽初中畢業那一年剛好17歲,一家兄姐6人,2個哥哥、3個姐姐都是務農的,還有89歲的老母親,家庭十分困難,為了分擔家庭困難,通過老鄉親戚的關係到浙江省永康縣,拜養蜂能手陳方書為師傅,跟著養蜂師傅邊幹活、邊觀察、邊摸索,特別是第一次跟師傅出遠門,三月中旬花開季節開始出發,從永康先到江西、江蘇採油菜花蜜,後又轉山東、河南採洋槐花蜜,再折回山東乘火車到新彊烏魯木齊採天山採百花蜜,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感悟, 都有豐碩的收穫,特別是在新彊烏魯木齊覺得很稀奇,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很吸引人,養蜂雖然很辛苦,但跟種田比起來,覺得很開心,併產生了濃厚的獨立養意蜂的念頭。
艱難創業終有成
1986年,第一年當學徒,每月工資40元,一年按轉地放蜂的6個月拿到240元工資。第一年9月從新彊回永康後,劉芳壽乃留下跟師學習意蜂的冬季管理技術。同時積極籌備獨立養意蜂的準備工作,連春節都在永康師傅家裡過,過完春節向兄姐借錢購買了40箱意蜂和帳篷以及養意蜂器具等。
第二年開始跟著師傅一同踏上追花采蜜的新徵程,3-5月先到安徽、江蘇採油菜花蜜,5-6月到山東棗莊採集棗花蜜、洋槐花蜜,6-7月到瀋陽大連採椴樹蜜,7-9到內蒙古採向日葵、蕎麥蜜。最後乘大車回浙江再採油茶花粉蜜。他跟師傅們搭夥結隊不斷轉地採蜜,不僅採到了很多很好的不同品種蜂蜜,既滿足了各地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又增加了自己收入,而且也為祖國大地的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傳授了花粉,提高了各類農作物的產量,創造出驚人的高產業績。特別是內蒙古向日葵盛開的季節,當地農民不僅歡迎他們去採葵花蜜,而且要求與他們簽訂合同預先付給定金,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當地的向日葵產量和品質。
年復一年又一年。1993年成家後,劉芳壽一家還是圍著蜂群轉,愛人成為家庭養蜂的重要助手、採集蜂王漿能手,二個小孩,(現在大的男孩26歲、小的女孩14歲),他們都是在跟著父母、跟著蜂群跑遍全國,也成家庭養蜂的小幫手,渡過5-6歲的兒童時代,只有到了7歲上學之後才回到家裡由奶奶照顧。孩子們從小就與蜂群為伴,學習了蜜蜂的高尚情操,家庭不論貧寒,生活不 貪富裕,走到哪裡,哪裡都是一個家,都能像蜜蜂一樣,健康地成長,愉快地生活……
尋覓最優好蜜源
養意蜂群不僅可以不斷得轉地採花粉釀蜜,而且可以傳粉受精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追花奪蜜跑遍全國,為了尋覓最優質蜜源,他都是趕季節、搶時間圍著花粉轉,繞著蜜源走。每年的3-5月,是紫雲英、油菜花盛開,跑江蘇、安徽一帶;5-6月,是洋槐(刺槐)花盛開,走河北、河南、山東、西北等省;6-7月,是東北三省的椴樹花盛開;7-9月是內蒙古的向日葵、蕎麥花盛開:10-12月是南方省市茶樹花盛開,成為尋覓最優好蜜源的路線圖。雖然一路轉移望去都是百花開,他還要適應各地的蜂蜜市場的變化,更要經受蜂蜜價格的上下波動,每年略有調整路線。難啊!甜蜜事業也伴隨著他的辛酸苦澀……。
培養徒弟報家鄉 。
劉芳壽雖是長期在追花奪蜜,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同時也學到可貴的“蜜蜂精神”,為家鄉培養了30多個飼養中華蜜蜂的養蜂能手,還在村裡當過支委,在生產隊當過隊長,為建設美麗的家鄉,振興鄉村做了不少好事實事……。2004年3月他當選為松溪縣養蜂協會會長、福建省養蜂學會會員。
拓展蜂業致富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劉芳壽,位居松溪縣養蜂協會會長,更是一心撲在養蜂的事業上,積極出謀策劃,幫助蜂農吶喊,經常下鄉下村,親臨新蜂農的蜂箱邊,手把手地指導。他很有信心地說:“雖然松溪縣現在只有101戶,近萬箱的蜜蜂,但是松溪是國家級的生態自然縣,蜂產業有著非常闊大的發展前景,蜂事業一定會有一個更新的、更大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