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烟台高管性侵未成年“养女”的新闻引发舆论众议,作为一个家有12岁女儿的家长,从最初的触目惊心、不寒而栗、百感交集、惊悚、焦虑……各种复杂的情绪五味杂陈……连日来,持续关注事态的动向及发展,同时,更多地是在思考……
如何引领孩子走在一条与“恶魔”平行的道路上?
大家先一起来看一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采访,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摘编自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专访李玫瑾之《谜案背后》)
李玫瑾:我认为,我这一辈子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怎么让自己健康。
主持人:作为补偿,上帝没有让您的女儿再接触这些黑暗(犯罪),而是让她接触最美好的东西。
李玫瑾:她在很小的时候,我有时打电话跟人谈案子,她都在听。
主持人:她害怕吗?
李玫瑾:她会告诉我说:“妈妈,你谈这些东西让我比别人更早地成熟。”她会知道社会上这些不好的东西。
主持人:您没有有意回避她?
李玫瑾:对。然后她会说:“妈妈,我跟我的同学讲起来,他们根本不懂这些东西,我觉得我比他们早一步知道,我更成熟。”因为她会知道怎么样去防范一些侵害,或者有一些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她有时也会跟我讨论,说妈妈你刚才说的这种事要是怎么做就能够加以防范,那我就会顺便跟她聊了,我基本上对她是不回避的。
由此,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清晰的就是,教育先行。
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所有知识和信息,一定要来自学校、老师、家长、读书等正确渠道,而不是来源于“伤害”。“性教育”势在必行,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孩子应该掌握的知识。比如,“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3~5岁的宝宝会经常问起,那父母要如何回答呢?从80后的我们大多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到“充话费赠的”00后、10后们,难道我们要一直这样“躲闪”下去吗?而现如今社会急剧变化,孩子们面临的成长环境已不同于二三十年前,“性”已经从深闺走向生活的前台,风险无处不在,伤害就在身边。父母是性教育的适宜者,不要让孩子因缺乏性教育的常识或者受网络等其他渠道的误导,而令“恶魔”有机可乘,更不要让“伤害”去给孩子补上那节性教育课。
数据
2020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今年第一季度检察办案数据。在未成年人检察方面,2020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决定起诉4151人,同比上升2.2%。(来源:新华社)
这个数字代表着什么?能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家长,这个数字就是提醒你,“伤害”每分每秒都在孩子身边,细思极恐!父母不能时时刻刻守护在孩子身边,这本身就不现实,他们会长大,会独立,会走向社会,同样更会去面对一切挫折与困难。仔细想想,从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开始,他们已经就脱离了父母的“怀抱”,独立去面对整个世界,而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恰恰不是保护,而是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和面对困难、处理危机的能力。
“采访”
阳光明媚的下午,麻麻“采访”了12岁的女儿:(以下为“采访”原内容记录,个别措辞稍作修整)
麻麻:小背心、小内内遮挡的身体部位能让别人看吗?
女儿:当然不能了,小时候妈妈就告诉过我啦!
麻麻:你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吗?
女儿:大概知道!但又不能详细表述,总之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麻麻:如果有男性老师或者熟悉的叔叔想拥抱你,你怎么办?
女儿:正常的拥抱是可以的,比如表达安慰、祝贺等;而且都是熟悉的人,不会伤害我的。
麻麻:在生活中,不管是任何人,只要做了让你觉得奇怪、别扭、不舒服的触碰,你怎么办?
女儿:那不可以,肯定不可以;我会躲开的。
麻麻:感觉你好像不喜欢聊类似的话题,为什么?
女儿:因为妈妈平常也和我聊过,我不喜欢总聊重复的话题,而且学校的心理咨询课上老师也讲过类似的问题,也教我们该如何去保护自己。
麻麻:你知道男孩子也会被性侵害吗?
女儿:不知道。
麻麻:你有想过多大年纪开始谈恋爱吗?
女儿:还没想过。
麻麻:如果你喜欢的男生想亲你,你怎么办?
女儿:没想过,不知道会什么反应。
麻麻:有人威胁你必须听他的话、按他说的去做,比如说谎等,你会怎么办?会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女儿:我肯定不会听的,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他的话(威胁)都是骗人的、吓唬我的,我是不会相信的。
麻麻:可以理解为,你认为父母是完全可以帮你解决任何事情的,对吗?
女儿:是的,我相信。
麻麻:如果你的小伙伴向你倾诉她受到伤害或者威胁,你会怎么做?
女儿:首先,我会安慰她;然后,我一定要替她告诉老师和家长,只有她的父母才能帮助她。
小结
“采访”过后经与同龄小伙伴及父母交流,总结如下:
1、能准确表述“性侵害”(及强奸罪)的孩子,源于其父母在早期为孩子选择了相关的书籍;(书籍推荐:《皮皮鲁和419宗罪》此书童话大王郑渊洁为其子编写的十部家庭教材之法制篇)
2、几乎所有被“采访”的孩子均认为只有女孩有被性侵害的危险;
3、孩子的自信和坚强来源于父母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 ;
4、几乎所有孩子认为学校的老师,无论男女,相对安全,即对老师毫无防备心;
5、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进行性教育的孩子,对相关话题并不排斥,孩子的心灵既单纯又简单;
6、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六年级安排心理咨询课程,课程中包含相关未成年人保护内容及预防措施、心理咨询室等;
坦白说,对女儿及小伙伴的“采访”令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接收到来自父母及学校给予的正确的“性教育”,忧的是我们给她的“性教育”仍需继续深入,单纯善良的孩子们目前仍不具备防范意识,尤其是熟悉的人。我们皆是平凡的父母,拥有着一颗最普通但最炽热的爱孩子的心,所以,在教育孩子保护自己、预防侵害的道路上需要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
国外相关研究“提醒”9
据国外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表明,仅四成家长能从孩子言行中判断其是否受到性侵。家长们还需多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
儿童期任何形势的性虐待都会导致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人际交往、社会性和心理等方面的长期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男孩被害的后果可能会比女孩被害的后果更为严重。一些研究还指出,1/5的被害人永远不会把他们受性虐待的事告诉别人,大约有60%的被害人会在第一次事发的5年多以后才揭发该事件。
性侵儿童者不仅是被儿童的稚嫩外表吸引,也会被他们的顺从吸引。这也就是说,许多性侵者认为儿童更有依赖性,接纳性更强,更包容,更可能轻信他们。和人们的一般认识不一样,性侵儿童者很少去找他们不认识的孩子。他们
绝大多数更倾向于找熟人或亲戚的孩子。马诸塞矫治中心开发了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总共有四个主要模式:固恋型;退缩型;剥削型;攻击型或施虐型。
固恋型(或幼稚型)性侵儿童者长期把儿童当作唯一的性伴侣或者社会交往伴侣。此类性侵者不会与同龄人建立成熟的关系,周围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缺乏社会经验的、被动的、羞怯的和依赖别人的。此类性侵者认为,儿童是最好处理人际关系的交往对象,所以他们更愿意接近儿童。只有当性侵者和儿童比较熟了之后,才开始出现性方面的接触。固恋型性侵者很少结婚,也很少有恋爱经历,甚至没有长期稳定的朋友关系。固态型性侵儿童者一般具备正常的智商;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一般是“高能低就”;社会技能足够应付日常生活。最大的问题是这类性侵者不关心或者不担心自己对儿童的偏爱,也无法理解别人在这方面的看法。所以,他们很难矫治,也很容易再犯。
退缩型性侵儿童者有一个比较正常的青春期、良好的朋友关系和恋爱经历,但后来产生了自我感觉懦弱和自我怀疑的消极心态。退缩型性侵儿童者更
喜欢选择陌生人作为目标。被害人几乎都是女童。此类性侵者,只要学会释放压力,积极调整,可以不再犯。剥削型性侵儿童者的原始作案动机是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此类性侵者会不择手段,抓住儿童的弱点采用各种策略逼儿童就犯。不容易矫治。
攻击型(或施虐型)性侵儿童者具有两种作案动机:一是性需求,二是暴力性。此类性侵儿童者一般具备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和很差的环境适应能力。此类犯罪人一般会对被害人进行猛烈而残暴的攻击。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越大、痛苦越重,犯罪人就越容易感觉达到了性兴奋。此类犯罪人不仅危险,而且很难矫治。
近年来,网络性侵,尤其是儿童色情制品,备受舆论的关注。大约3/4的男性和一半的女性有意在网站上浏览过色情内容。网络性侵害是指“利用网络和相关的电子科技产品获取、传播儿童色情制品,或者联系潜在的儿童被害人去制造性侵害的机会” 。这类犯罪行为包括下载非法的色情内容(例如,儿童色情资料)以及诱骗未成年人进行卖淫活动。有一个研究发现,85%的网络性侵者在接受矫治或者测谎测试时承认自己和儿童有过性接触。
父母怎么做
父母要成为孩子受教育信息的可靠来源,首先要做性健康的成人,要花时间思考如何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性价值观,寻找“可教时刻”,使用符合孩子水平和发展的词汇和概念,主动或预先告知孩子,是做父母的职责。比如,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会等孩子来问怎样过马路,大多是在日常过马路时就主动告诉孩子过马路时先看左再看右,红灯停绿灯行,是这样吧!所以,父母要重视性健康教育,培养性健康儿童,不仅是引导孩子防止性侵或预防青春期的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长为性健康的成年人。
总之儿童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就是:
1、和孩子交流性知识的年纪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何时对此产生兴趣,何时问父母问题,父母就应该何时进行回答;
2、不要逃避孩子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3、孩子既然问了,当场就回答孩子。所以需要爸妈提前储备好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4、一定要用这个年龄段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解释;
5、问爸爸,爸爸回答。问妈妈,妈妈回答。不要把责任互相推给对方;
6、性教育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难以启齿,孩子更没有学坏。
7、听取孩子的问题,观察孩子的反馈。
家长要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遇到性侵害,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勇敢说“不”并且告诉家长。告诉孩子,万一遭遇性侵害,那不是孩子的错,是坏人的错。如果坏人在实施侵害时要求孩子保密,那么孩子当时为了安全可以答应,但回家后一定要告诉家长。家长也要冷静面对孩子被性侵的事实,保护好孩子的感受,搜集、保留证据后报警。有必要时,家长要带孩子去医院做好身体检查或看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走出阴影。
孩子是家的传承,是家的希望,是家的未来,父母养其身,育其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保护自己、预防伤害、处理危机的能力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爸爸妈妈们,相信自己,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引领孩子走上一条与“恶魔”的平行之路!加油!
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Criminal Behavior: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Eeleventh Edition) Curt R Bartol Anne M.bartol 著
2.封面图片来自日本插画师日本画师トマ斗toma-to- 插图来自插画师:観察記録 twi:hasenjanai 版权归原来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