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谈谈自己所理解的“看客”?

猪脑袋的世界我不懂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

“看客”本身。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一群人就某件事或某样东西,围在一起看热闹,看稀罕。

就在这个看的过程中,大家却各揣不同心态,有的人是冷眼旁观,看的只是事件或者是东西本身;有的人则是来看笑话来起哄来冷嘲热讽的;有的人虽然尚有深刻的同情,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看看也就算了……但普遍的还是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心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看客文化”。

我所理解的“看客”

为什么说看客文化独具中国特色呢,这么说并非崇洋媚外,在国外也有看客,但远没有像中国这样集中、普遍,甚至是多发。这和我们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延续下来的奴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即便进入了21世纪的当下,那些屡见不鲜的救与不救,扶与不扶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能悲哀地看到一个人要跳楼了,围观的人看得太久还不见跳,看的累了,竟然能仰脸喊出“跳呀跳呀,你他妈还不跳,老子脖子都快累断了”。

我还从网上看到一个女学生在红灯路口被车撞倒,在斑马线上来回走过的,有家长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孩子离开,有中老年人骑自行车过去,有的开车过去,就在小女孩急需救助的黄金时间段,过去了好几拨各种各样的人,有脚步迟疑的,有转脸看看的,但都没有一个人因为要救小女孩而停下来,直到最后一个中学生走到女孩身边,遗憾的是女孩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种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太多太多,直看得我们心痛到无法呼吸,但是我们也无能为力。甚至有时也会反观自身,如果我碰到了这样事情,会比他们做的好吗?或许我会打个电话报个警,或许也怕上前扶起,又被讹诈。那么这种冷漠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形成这种冷漠的原因有多种社会形态的积累,有封建统治暴政遗传下来的人性劣根,也有小人物因生存艰难而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很多人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很多人抱着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更有很多人抱着就怕枪打出头鸟,不想管闲事惹麻烦。而能看到这种现象能有时间当看客的大多也是普通民众。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种“看客文化”。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各具特色,”有很多都是没有名,没有姓,只是刻画了他们伸看脖子看的那种形象和心态。这形形色色“看客”的核心,还是“冷漠”

比如鲁迅先生在《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还有他在药中写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华老栓拿着沾满了人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的骇人场景,以至于在今天发生某些事的时候,人们还再以“吃人血馒头”而比喻。足可见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这种“看客文化”,在我们中国又是多么的寓意深远。

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挤在一堆,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事情,也并非完全出于同情,只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给无聊的生活找点刺激而已。甚至他们在看完别过脸去,就又说起了祥林嫂的尖酸刻薄以及种种不是。这种人性的残酷,我们读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今天依然存在,且时不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种“看客”在鲁迅先生笔下比比皆是。在他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都有。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否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文笔,刻画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多么的令以笔作投枪匕首的鲁迅先生“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我是舍知堂堂主,但愿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感谢阅读,欢迎有不同意见的朋友留言讨论交流。😊


舍知堂


鲁迅笔下的看客,就是一些麻木不仁的人。鲁迅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替很快,民不聊生。但是,处于封建和半封建时期,人们不思前途命运,一味地浑浑噩噩生活在黑暗中,不觉醒。

鲁迅是思想进步派,具有鲜明的革命思想,痛恨旧制,希望受压迫的人们,团结起来推翻旧制,过上人人平等的新生活。

可是,旧中国的平民百姓,麻木不仁,不知道进步的意义,还盲目随和反对革命,看热闹,成为了“看客”。

像鲁迅笔下的“花白胡子”等人,本身也是受压迫阶级,却是不理解革命党人的慷慨就义,为革命赴死。还在茶馆里,听刽子手吹胡子瞪眼,随声附和唱好!这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壮举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可悲!

就连革命者的母亲,也不理解革命,看到儿子就义后的坟头上同志们送来的花圈,心❤生另样的失落感情。

总之,就是因为很多的看客存在,革命才屡屡失败,鲁迅即是感召民众起来革命,也间接批评当时的革命党人脱离群众,让广大的民众成为了看客。


山野文香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

这是鲁迅先生的肺腑之言。幼年家道中落,父亲抱病身亡,保守饱受世态炎凉,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入新式学堂学习,远赴日本留学求医。

先是去东京,后是去仙台。在哪里,他学医报国理想破灭,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电影里“国人麻木不仁,愚昧无知”。比身体上疾病更可怕的是精神的麻木,道德上的冷漠。而这一切的一切需要需要靠文学来治愈。

这就是鲁迅决定先生弃医从文,立志文学救国救民的原因。可以说看客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多有体现。他们的特色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刻薄势力,冷漠无情。

毫无良知,形同走兽

《药》华老栓如何看革命党被处死,甚至用革命党人鲜血做的馒头来治儿子的病。可以说丑态毕露,如其说其行为无知可笑,更多的是可恨可悲。

《祝福》,大家都对于祥林嫂讲阿毛被狼的故事很鲜鲜,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丧失作为人的本能善良,“人之初,性本善”。

欺软怕硬,乐安天命

生活在社会底层,习惯啦生活中各种被剥削,被伤害,被奴役。可以看到不仅被上层人盘剥,甚至同在底层的人都是这副模样。

最为典型的是孔乙己,大家对于他,极尽讽刺之所能,甚至形成一种习惯。几天不见,甚是想念,欺负孔乙己成为他们乏味生活的调剂品。

没没读到鲁迅的小说,感触良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鲁迅先生对于“看客”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长期官僚的盘剥,造就他们麻木不仁,他们是幸的;同事乐于接受现实,加入看客阵营,他们是可恨的。

即便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可以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是可恨的。

曾轰动一时的甘肃女孩跳楼事件。2018年6月20日,年轻的女孩因遭受心灵的创伤,轻生结束自己的一生。救援人员竭尽全力,最后失败痛苦;当时围观群众,竟然有出言蛊惑,怂恿“快点跳”的人。强烈反差面前,在线人性的冷暖良知。在我看来,这些人

所作所为简直是谋杀。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当一个人最初的良知都丧失,留下就只有对别人无尽的伤害啦。生活很美,未来很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与其做生活的看客,不如做行动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个人观点,感谢阅读,喜欢的点个关注,多多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