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本週日,就要到穀雨了!
期盼了許久的武夷巖茶開採,終於有了消息!
在不久之前,往朋友圈裡發了條巖茶“喊山”的小視頻。
只見鑼鼓喧天的茶園現場實拍裡。
眾茶農們高聲齊喊:
採茶嘍
茶發芽~
許多外地的茶友看過後,紛紛表示好奇。
這到底是在幹什麼?
本篇麻花就特意來聊聊,這項有意思的巖茶開採前的傳統——喊山。
《2》
從三月伊始,各類春茶的消息不絕於耳。
綠茶,元宵節過後就有開採了。
至於白茶與普洱的春茶季,現在更是進入到熱鬧的階段。
圖文、視頻、直播等,消息報導不斷。
而唯獨,武夷巖茶的開採,遲遲不見消息。
講究“開面採”的武夷巖茶,是一個慢性子。
《茶疏》裡介紹,巖茶的採摘時間。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巖茶的茶青開採,追求的並非芽葉的細嫩度。
嬌嫩的新芽新葉,在還沒發育成熟前,根本經不起做青與焙火。
通常,巖茶的開採要等到茶樹新梢開面後。
一般情況下,以中開面最為適合。
所謂的“中開面”,指新梢頂葉面積,達到第二葉的50%-70%。
標準的武夷巖茶茶青,要有芽有葉,還要連著粗大的茶梗。
這對於後期的繁複加工製作而言,最是有利。
《3》
本週就要到穀雨了。
武夷巖茶的一年一度的採茶季,將要到來。
每到這時候,武夷山的茶農們會舉辦傳統的採茶民俗活動——喊山。
電影電視劇正式開拍之前,要有一場開機儀式。
而巖茶開採的神聖儀式,便是喊山祭祀。
武夷山的喊山傳統,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宋朝,甚至更久遠的五代時期。
由於武夷山,地緣親近北苑御茶園。
於是,每到了穀雨前後,御茶正式採製時。
當地的地方官,以及朝廷派下來督茶官員,會親自參與並主持喊山祭祀茶神的儀式。
辦一場熱鬧的party,慶祝皇家御茶的採開採。
自此後,喊山祭祀的傳統被傳承了下來。
《4》
喊山祭祀,過程特別有意思。
站在“喊山臺”旁,茶農們齊聲高喊:
茶發芽嘍!
茶發芽嘍!
此起彼伏的喊山聲,迴盪在茶園四周。
喊山祭祀的目的,為的是祈禱天氣和順、茶葉豐收。
高聲的喊山,有點像冬天時媽媽喊你起床。
通知沉睡已經的茶樹們,春天到了,穀雨來了,可以安排發芽了。
喊山儀式完成後,開始鳴金擊鼓,放鞭炮,燒紅燭。
總而之,一切都是熱熱鬧鬧的。
喊山的作用,除了是傳統民俗祭祀。
在過去還可以統一茶農們的採茶時間,確保茶葉的品質。
巖茶的採摘,不是越早越好。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其時適中,才是最好的時機!
《5》
午後麻花在試茶時,抽空給武夷山的老朋友,打過去了電話。
那位茶農姐姐提,最近的武夷山天氣放了幾日晴。
早生品種們(黃觀音、黃玫瑰們),長勢都不錯。
再過不久,就要組織工人正式採茶了。
採茶,是一件技術活。
既要手腳麻利,還要儘量採摘達標。
要不然,茶青採得太嫩,鮮葉內含茶多酚、咖啡鹼較高。
做出來的巖茶成品,滋味偏苦澀。
而若是原料採晚了,那麼鮮葉內部的纖維變老。
最終做出來的巖茶成品,水就不夠醇。
通常,不論是早生種還是晚生種。
武夷巖茶的採茶窗口期,就短短的2-3天。
故而,巖茶的採摘,要爭分奪秒。
為了高品質的成品茶,不能延誤絲毫的時機。
等到正式做茶後,武夷山茶農們就要變得很忙了。
不論走到哪,每家每戶都在忙做茶。
如果到五一小長假的時候,過去武夷山。
那麼,哪怕是有過硬的交情。
他們也不一定能抽得出空接待客人了,實在是太忙!
可見,為了做好一款茶,從採摘開始,就要花不少心思。
《6》
巖茶的採摘,時間比大多數茶葉要晚。
但是,武夷巖茶的茶青採摘速度,卻是麻花見過最快的那一類。
速戰速決,速度領跑其它茶類。
為了確保成品的質量,武夷山當地的茶青採摘,早已形成了完善的體系。
短時間,幾小時內將某一山場裡的茶青採摘完畢,並不是難事。
正式開採時,等到採茶工就位後。
山場主,以及親屬們,會帶山採茶。
站在一旁,明確告知哪些是等待採摘的茶青。
再然後,當地採茶經驗豐富的工人們,則會以最快的手速,將新綠油亮的茶青採擷。
“啪嗒”、“啪嗒”、“啪嗒嗒”……
節奏感極強的採茶進行曲,是茶青與茶樹枝梢脫離時的告別曲。
一片小山場的茶樹採摘完畢後。
茶樹上剩餘下來的,則是深綠色的老葉、舊葉。
巖茶茶青的採摘,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採茶的速度,要快。
茶青的處理,同樣要快。
唯有如此,那些在枝梢間剛剛好長到標準模樣的茶青,才能不負芳華!
《7》
今年2020年度的武夷山“喊山”儀式,已經開始。
距離牛欄坑肉桂、馬頭巖肉桂們的正式開採,迎來了倒計時。
不過,工藝繁複的武夷巖茶,距離上市時間還很遠很遠。
真正的好茶,值得耐心等待。
為了春天的一口香椿炒雞蛋,要熬過漫長的夏秋冬三季。
而一款色香味醇的好茶,同樣值得我們從暮春,等到秋天。
所有的等待,為的是將一泡好茶入口的剎那,那無以言表的精彩滋味!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