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太史春秋


中國古代有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第一種:環境薰陶對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先後從墓地旁邊,集市旁邊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那麼在當今社會中這種教育方式是同樣適用的,孩子們生下來就如一張白紙,日後的作品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還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都會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也常常過問孩子交的朋友,身邊都是愛學習上進的朋友,自家孩子也會積極向上,身邊若是一群不學無術的朋友,自家孩子也就無心學習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種:言傳身教。

意思是一面口頭上傳授,一面行動上以身作則,指言語行為起模範作用。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父母在家不僅要跟孩子講道理,更重要的是積極做示範,好的示範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相反,消極的示範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位坐在後座的孩子,高興地玩著自己的玩具。接著孩子把玩具上的一個小圖釘隨手就扔出了窗外,父親隨即下車,仔細地尋著被孩子扔掉的小圖釘,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了。父親撿了起來,回到了車上。在父親還沒開口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已經羞愧得低下了頭。這正說明,與其長篇大論地說道孩子,還不如言傳身教。相反,如果一位家長不愛護環境,隨手扔垃圾,那麼,有一天孩子手上有垃圾,也會隨手扔的,因為父母是這樣示範的。

第三種:注重素質教育

古代的人對素質這塊非常的重視,而且他們的功利心沒有那麼強,很多人都是苦讀十年,可能最後才考上狀元,但他們不抱怨,不會為了功名急功近利,在現在的教育中,由於各種原因,家長和老師對於分數過於看重,從而忽視了素質教育,也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很多隻會讀書不會生活的“書呆子”。

第四種: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現今,因材施教對於教師、家長、學校等都具有現實意義,不同的受教群體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人的潛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小孛學堂


我國古代,值得我們現在借鑑的精華很多,我認為最實用的是下面幾點。

科舉制。

古代的科舉制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也有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公平,古代的科舉制我們完善發揚,就是現在的高考制度,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目前來看,高考仍是我國最公平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延伸到公務員縫縫進必考,事業單位逢進必考,都是我們借鑑科舉制與社會公平和發展的貢獻。

古代對國學的重視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和發揚光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現,也說明國人對國學精華很認同,紛紛呼籲加強國學教育。我絕不僅是對文化的繼承,也是人格修養很好載體。古人提倡“修身、齊家、平天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盛夏清風689


在我國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是一項古老而神聖的事業。我國古代教育博大精深,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我國古代,湧現出大量的著名教育家,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它奠定了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漢以後,儒家的教育思想獨佔鰲頭,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統和核心。

那麼,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有哪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鑑的呢?下面,僅以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秉承“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孔子以前,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夠當官。而到了孔子時代,他將教育普及到平民,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新的教育思想。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加快推進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並實現了教育大眾化的目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對象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階層。“有教無類”的全民化教育思想,轉變高等教育觀念,使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發展是社會發展以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次,秉承啟發式的教學手段。

  

古代教育家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注意培養和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注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孟子也很重視啟發式教育,他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自我發展的探索者、建設者和參與者。我們借鑑古人啟發誘導教學原則的出發點,就是要處理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之間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導、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好學、樂學。既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又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最後,秉承“中庸”和諧的教育方法。

  

《中庸》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的精華,它所極力推崇的“中和”思想是儒家和諧教育理念的方法論,而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思想體現了和諧教育的終極追求。其核心是本體與外界的和諧共存,也就是要愛天愛地愛人。這也就形成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注重和諧。

  

現代教育以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核心,而且更注重教育的人文性與可持續發展。所以通過傳承民族文化精華,注入和諧教育因素,對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古代教育方式中有很多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比如歷代教育家在人才培養中都突出德育等。教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要適應現代人的發展,教育的方法也永遠都在更新與變革之中。中國的教育實踐已有豐富的經驗。

我們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些差不多都可以從遠至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重要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