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有料】上海浦东,有一群专业科普志愿者

中共中央主办的《光明日报》4月21号刊文,报道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队伍:《上海浦东,有一群专业科普志愿者》——

《光明日报》

上海浦东,有一群专业科普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同济大学学者程国政在线讲起《当下,正可训练孩子“延迟满足”》;如何认识中医在防治新冠病毒中的作用,上海东方医院中医主治医师徐博文及时分析《面对“新冠”的中医防治》;孩子们网课伤眼,眼科医生杨承勋细细说来《居家上网课,保护眼睛莫慌张》;疫情之下教育形式发生变化,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特级校长金卫东深入浅出地分析《怎样做一个能“抗焦虑”的好家长》……这群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

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浦东科协”“科学的春天”开辟“战疫科普”专栏,邀请协会内各行业志愿者结合专长,展开战疫科普和战疫行动。点滴力量凝聚成抗疫之盾,战疫中的专业科普志愿者群像,只是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近年来持续健全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战时”显现。以“大科普”理念,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大科普”格局,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在打通科普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上积极作为,为加快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断注入新鲜力量。

用好专业知识的力量

回应热点消除盲点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这是科普工作的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传播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变化,对科普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身处浦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如何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陈宏宇,中国科学院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积极参与浦东新区科普活动,走进多所中小学开展微小卫星科普讲座;汤海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主管,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曾获得中宣部、中国科协和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全国科普先进个人称号;张驰,中国商飞梦幻工作室负责人,C919大型客机103架机团队“十二勇士”成员,在多个街镇社区积极开展《航空器飞行的秘密》科普讲座,好评如潮……他们纷纷加入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的队伍,只为“共同为科普做点事”。

吸引他们持续投入的,是对科学普及工作的热情,也离不开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创新构建的一系列工作体制,让每一位专业科普志愿者能够找到贡献力量、施展才华的平台。

“我们希望找到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用专业的科普知识消除社会知识盲点。”浦东新区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耀华说。

战疫科普是一方面,日常科普也紧贴时代。近年来,石墨烯虚热,各种伪科学充斥了新媒体,一些机构为了圈钱而炒作,从事相关研究的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刘燕飞博士及时告诉大家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道路还有多远。人造卫星、天文学、历法节气、植物学、水文、人工智能、整车虚拟技术、5G通信技术……每一项内容都力求找到最专业的人,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原理说清,把道理讲透。协会以专业知识、志愿精神和科普能力三方面考核和引导志愿者,吸引了一批学有专长、热心科普的专业人才加入。

浦东不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关键是如何激发更多人才的科普热情,吸引他们腾出精力、花费心思,面向公众提供高质量、常态化、公益性的科普志愿服务。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紧紧围绕科技科普、宇宙科普、自然科普、环境科普、人文科普、健康科普等公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重点,加强对科普志愿者的公开招募和登记管理工作,不断扩充专业科普志愿者队伍。2018年,协会新增专业科普志愿者35名,2019年新增50名,协会目前共有登记专业科普志愿者186名。

政府当好“导演”

社会来做“主演”

科学普及需要构建共建共享、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格局。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是由各界有志于科普志愿者事业的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协会于2003年10月成立,这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建立专业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协会。

协会理事长、深渊科学家崔维成介绍,协会致力于培养一支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上海、富有活力的优秀科普志愿队伍,吸引更多专业人士投身科普,扩大和提升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好社会机制,政府当好“导演”、社会来做“主演”,是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工作的鲜明特点。协会自2018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努力动员和组织社会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各类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的科普公益活动,稳步推进科普工作水平,以满足浦东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助力浦东新区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

以协会为主导,每年制定科普年度计划和工作计划,引导成员充分发挥志愿者精神,提供志愿服务。协会的专业科普志愿者们都是各行业中坚力量,有些是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繁忙。协会对志愿者的服务有要求,但不增添过多负担,每年要求志愿者提供“一课、一文、一活动”三项服务。协会不再向成员收取会费,通过承接各方面的购买服务,不断提高市场生存能力。

2019年,协会为2019年浦东新区科普诗词大会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工作。科普诗词大会活动历时1个月,大会以课程大纲的古诗词为主,辅以中华优秀传统诗词及科普知识,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线下云集长三角160所中小学,网上互动面向全社会开放,参与互动的总人数一举突破百万,全方位立体式传播诗词科普知识。

“科普是一件令人愉悦但费时费力的工作,对科学家本身也是一种挑战,绝非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那么简单。”有学者曾这样描述。对于不少浦东专业科普志愿者来说,他们将提升科普能力视为对自身的挑战,在志愿服务、引导公众中获得满足。协会也针对志愿者自身建设的需求,实施专业志愿者和普通志愿者培训机制,更好地激发服务热情、活跃协会氛围,让志愿者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打通科普服务社区群众“最后一公里”

社区科普一直是科普工作中的瓶颈。能否真正打通科普服务社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动起了脑筋。在浦东新区科协的指导下,协会承担了浦东新区社区科普大学的相关功能,结合社区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和社区的实际情况,为每个街镇输送讲座课程和互动体验课程,一时间供不应求。

“以往是我讲什么,你听什么,对受众需求不做充分考虑,或者考虑不周,很难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从去年开始,协会面向街镇社区推出100多门课程,以‘线上公布菜单,线上抢单,线上派单,线下服务’的方式完成,一些课程上线后很短时间就一抢而空。”刘耀华说,他很欣喜地看到,以需求为导向,从课程的“被需要”“被选择”开始,协会的科普服务启动了供给侧改革。

针对楼宇、园区企业,协会开展“健康科普伴我行”系列主题活动,专业科普志愿者们活跃在浦东新区金桥产业园区、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金高园区和洋泾园区。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来自楼宇园区的机构和企业,熟悉白领群体的科普需求。

协会连续两年为浦东36个街镇输送科普课程,2018年共送入街镇144节科普课,2019年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大幅增加备受居民推崇的科普体验课,输送课程增加至244节,意味着每一天半,就有50位左右的居民参与到科普学习中来,助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随着上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依托党建服务中心、社区书院、“家门口”科学社等载体,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们大有可为。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韩可胜介绍,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以及浦东的相关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为载体,协会将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公众需求的科技志愿活动,形成常态化服务的良好态势。在推动线下活动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媒体的同时,运用好线上阵地,通过新媒体、在线直播等方式,将科学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正在积极参与多个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以及站点的建设,以科普志愿服务为切入点,推动城区文明建设。

为弘扬专业科普志愿者对社会的奉献精神、科普精神,鼓励更多优秀的志愿者加入到协会的服务队伍,协会今年还将推出志愿者积分制,开展年度“最美科普志愿者”评选活动,健全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发掘专业科普志愿者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完善科普舞台,打造科普赛台。“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是上海首创,我们希望从浦东出发,走向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增强科普志愿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在追求实效中呼应需求、争创一流。”浦东新区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