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研磨“硬核政策”,堅持房住不炒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近期,深圳某新盤“萬人打新”“代持炒房”事件繼續發酵,新華網文章直指樓市“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非得“硬核”舉措不可。11月30日,深圳住建局稱,對於“代持炒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正在調查處理,一旦發現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同時,政府部門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堅決打擊投機炒作行為。

對當下的深圳樓市,業內一致的看法是,不下重典,難治其疾。

不久前發佈的國家統計局70城房價指數顯示,10月份深圳二手房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9%、同比上漲15.5%,漲幅雙雙排在全國第一。深圳樓市“逆調控形勢上揚”,確實值得深思。

樓市“打新”現象,2019年以來在成都、杭州等地也出現過,但其參與人數、炒作氣氛、加槓桿程度等火爆場景,與深圳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當下要做的是,對深圳樓市面臨的問題與對策,需要重新審視。

首先,深圳樓市問題的本質,不是供應問題,而是槓桿炒作問題。如不控制違規炒作、違規加槓桿,不控制包括銀行、私募、小貸、擔保等各路資金逐鹿深圳,深圳新房市場供應端即便再多幾十個樓盤,也根本無法達到揚湯止沸的降溫效應。相反,因新房限價,人為創設“套利效應”,在各路資金加持下,讓樓市上漲預期更強。

其次,深圳部分居民炒房,不單純是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更多的是“加槓桿”套利的訴求。疫情後,出於紓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困境、打造內需引擎等考慮,市場利率低於房貸利率,出現“利率倒掛”,當這種“倒掛”遇上新房限價,激發出了一些人加槓桿炒房的盛景。

再次,深圳所謂的“空間逼仄”的問題,也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幾年,深圳產業升級快,大量一般產業騰退、企業外遷,釋放出了大量的空間,產業發展的空間足夠了。所謂的“缺住房”,一方面是人才流入後,缺乏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住房,但另一方面,“缺住房”也是炒作的結果。不再炒作了,問題迎刃而解。

最後,深圳40年的發展奇蹟,得益於打破條條框框,給千萬創業者和建設者以無限的動力,並以實實在在的紅利獎賞、激勵相容,形成發展的“順循環”。未來,我國發展更加重視民生保障、包容發展、協調發展,就要避免此類加槓桿樓市“打新”等現象。

今天的深圳,要在增長和轉型、民生和保障上做出示範,更要在包括樓市調控在內的城市治理上做出示範。近年來,深圳在供給側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增加供應、推進公共住房建設、規模化租賃等,但調控政策仍需進一步精細化、科學化。

未來,深圳樓市怎麼調控?首先,金融部門必須要與住建部門形成監管合力。10月份,全國房貸利率終止“九連降”後首次回升,但對深圳來講,自2018年8月份,首套房貸利率已連續27個月下跌,二套房貸平均利率5.25%,這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10月份,深圳首套房貸平均利率為4.98%,在10大城市裡面排名靠後。樓市調控,最關鍵的就是把住金融的閘口,深圳應該在此方面“嚴調控”。

其次,稅收工具很關鍵。7月24日的“房地產工作座談會”上,國家就強調,要發揮財稅政策作用,有效調節住房需求。其實,只要把個人所得稅按“差額的20%”用好,再輔以常規的其他稅收工具、差別化信貸等,市場預期就會改觀。再次,炒房客之所以冒著法律風險(法院可能不承認代持協議)、資金損失(代持人私自處理掉房子)也要去炒房,本質上是價差的誘惑太大了,人性使然。

所以,新房批預售的價格,就必須要貼著同片區二手房價格走,不能人為創設出巨大的盈利空間。然後,再通過在各個熱點片區大規模供應新房,達到“錨定”片區價格的效應,引導二手房價格,實現穩定價格的目標。當然,也要控制二手房價格炒作。

最後,深圳這樣供求較為緊張、資金高度密集的城市,需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總之,希望深圳發揮首創精神,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實現現代化,而樓市調控的水準,也是這種治理現代化的折射和反映的一個方面。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