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芸苓 文/圖
▲周正民向記者介紹他的根雕作品“大鵬展翅”
11月29日,我應朋友之約去垣曲採風,當來到位於垣曲縣王茅鄉下亳村周正民家時,握手的瞬間,周正民老人竟然說出了我的名字。他說,十多年前他來運城參加奇石展,我曾經採訪過他。老人的熱情讓我倍感親切與驚奇,70多歲的人依然精神矍鑠,記憶力還如此之好,看來有個健康的身體和他大半生喜歡收藏有關。
▲畫面石“鍾馗”
走進周正民的小院,有奇石、有根雕,透著一份雅緻。周老師熱情地帶著我們一行來到他的收藏室,兩個陳列室滿滿當當都是他多年收藏的奇石與根雕。有畫面石、有文字石、有造型石,大大小小錯落有致地陳列著,細心的周老師還把每塊石頭都進行了標註,並按照自己的審美給每塊石頭都起了名字。
▲畫面石“山水畫”
周老師告訴我,這些石頭都是他在黃河灘和歷山腳下發現的。說起奇石,周正民老師興奮得像個孩子,他指著展室最醒目的那塊石頭,讓我們看石頭上的文字是什麼,我看著那個天然形成的文字,龍飛鳳舞大而化之。看了半天只感覺是個草書的字,但一時看不出是什麼。後來,周老師提醒說,你看像不像一個草書“堯”字,我仔細一看,的確神似草書“堯”字。周老師介紹說,當時他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字,後來有一次他們去臨汾參加奇石展,一個臨汾人指著這個石頭說,這個字幾乎和堯廟上的那個“堯”字一樣。大家聞訊爭相來看,都說像並驚歎大自然的神奇,真是一個栩栩如生的“堯”字啊!
▲草書“堯”
展廳裡還有塊畫面石,是一幅意境曠遠的山水畫,與宋代山水畫有一比。畫面上遠山近景筆觸細膩,山上的樹木花草都清晰可見,不由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聽著周老師的介紹,我們一行正在感嘆,只見他又神秘地拿出了一個陶鼎,我見這陶鼎有些熟悉,他告訴我說,曾經在報紙上報道過。
▲畫面石“王者”
周正民介紹,此陶鼎經山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建文先生鑑定,其屬“棗園文化時期的陶鼎”,田先生還幫助周正民對陶鼎進行了修復。
周老師拿出陶鼎讓我們欣賞,只見陶鼎略泛褐色,皮色斑駁,周老師拿出專家對此陶鼎的專業描述,上面詳細地介紹了陶鼎的情況:皮色斑駁當是燒製過程中火候不均勻形成。尖唇,窄折沿,沿面略下凹,沿背稍鼓,小口,腹中部稍靠下外鼓,圜底,腹下部靠外有三個近圓狀錐足。各足上部飾一橫細密的鋸齒紋,足跟略殘。口徑15.2釐米、腹徑26.2釐米、腹深21釐米、殘高26.7釐米。器表四種泥塑,一為“羊形”,整體作圓角豎長方形,為小羊爬坡狀,既形象又抽象,上為雙大犄角,側面刻有大嘴,下為上卷短羊尾;一是“花卉形”,邊緣似葵花,但花心橫豎兩刀一分為四,中部上鼓;一是“倒三角形”,乳釘構成的倒等腰三角形;一是“三角形”,乳釘構成的等腰三角形。這些泥塑,分兩層遍佈整個陶鼎上,頸部有各3個“羊形”“花卉形”和“倒三角形”相間排列,鼓腹部有各6個“羊形”和“三角形”相間排列。經有關專家鑑定這是一件器表遍佈泥塑的古代藝術品,屬棗園文化,也就是古城一期文化的文物。
周正民帶我們來到他家二樓,那裡陳列著一些石斧、石鐮還有骨針等藏品。他說這些都是在古城遺址附近找尋到的,其中還有些殘破的陶器,是留有時代痕跡的老物件,因為過於殘破連文物販子都不屑一顧,而周正民卻視若珍寶。他說,這些都是我們老祖先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跡留存,對考古研究頗有助益。
周正民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卻神采奕奕看上去比同齡人年輕不少,腰板挺直,記憶力驚人,如今還能一字不差地背誦《蘭亭序》等經典,並吹拉彈唱樣樣能來兩下,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周老師告訴我,他最大的心願是把自己畢生的收藏建個博物館,讓更多人能看到,分享垣曲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傳說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