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全球鋰業巨頭光鮮外衣的天齊鋰業(002466.SZ)正深陷鉅額債務危機中。
4月29日,天齊鋰業發佈年度業績報告。
2019年,該公司淨利潤-59.8億元,同比減少371.96%。這進一步加劇了這家鋰業巨頭的償債壓力。
從四川省射洪縣走出來的天齊鋰業曾是一個“地方選手”,通過併購等手段,一躍成為全球鋰業巨頭。三年前,天齊鋰業市值一度高達800億元,股價亦突破60元大關。
彼時,該公司穩坐“國內最大的鋰電新能源核心材料供應商”寶座,為新能源汽車電池和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數碼消費品提供電池產品。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當其競爭對手贛鋒鋰業小步慢跑、穩紮穩打屢次刷新市值記錄時,天齊鋰業市值卻大幅縮水。截止發稿時,市值僅剩230億左右,股價也跌至15.6元。
天齊鋰業跌宕起伏背後,離不開創始人蔣衛平的操盤。這位資本玩家曾創造了兩次“蛇吞象”式併購,一手把天齊鋰業打造成行業明星。
不過,成於斯亦敗於斯。
蔣衛平或許不曾想到,對智利礦業巨頭SQM併購的喜悅之情尚未消散,鉅額債務便隨之而來。截止去年9月,該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367.28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75%。
伴隨鉅額負債,天齊鋰業一系列併購“後遺症”集中爆發。
如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及鋰電池材料價格大幅下滑等不利因素陸續出現。曾經在行業暴利期輾轉騰挪併名利雙收的蔣衛平,這次還能帶領天齊鋰業闖過難關嗎?
- 01併購“後遺症”
對於降低負債,蔣衛平曾經信心滿滿。
去年9月,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宣稱:“有能力有辦法把負債降下來,並且力爭在未來12個月內將其降至合理水平。”
然而,6個月之後,該公司的負債壓力不降反增。4月15日,天齊鋰業發佈季度業績快報,預計今年首季度虧損4.5億-5.1億元。
2020年繼續虧損讓該公司債務總額高達353.24億元,負債率亦高達81.71%。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能見」,“現在天齊鋰業的併購後遺症已經顯現,負債過高是最大的問題。能否妥善解決要看該公司對融資手段的利用以及投資人的認可程度。”
這並不是蔣衛平第一次面對鉅額債務。
2013年,在完成對泰利森的跨國併購後,天齊鋰業同樣債臺高築,負債總額同比提高179.9%。而後,他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成功化險為夷。
這一次,蔣衛平的好運氣似乎並沒有得以延續。
“當年,天齊鋰業對泰利森的收購趕在了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爆發前夜,那幾年,單憑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就能很快緩解財務壓力,而當前的形式並不樂觀”,上述人士分析稱。
天齊鋰業的併購後遺症遠不止於此。
伴隨債務高企的,是利潤大幅下滑。根據2019年業績報告,該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9.8億元,同比減少371.96%。
這一數據堪稱“業績大變臉”。與該公司在業績快報中公佈的-28億,相差甚遠;與其2018年淨利潤22億元,更是雲泥之別。
而這已不是天齊鋰業第一次“業績變臉”。此前該公司曾在《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全文》中預計2019年盈利8000萬元至1.2億元 。
與此同時,天齊鋰業位於澳大利亞奎納納市的年產2.4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宣佈無限期推遲投產。
雪上加霜的是,該項目因“進展緩慢,存在投資超期、超預算等情況”,於日前遭證監會問訊。
“公司在奎納納市的氫氧化鋰產能投產時間無法確定。目前公司氫氧化鋰有5000噸的產能。”天齊鋰業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對媒體稱。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2月,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將天齊鋰業的企業家族評級從“B1”下調至“B2;穆迪還將由其全資子公司天齊芬可有限公司發行,天齊鋰業提供擔保的3億美元債券的高級無抵押評級從“B1”下調至“B2”。
這是短期內穆迪對天齊鋰業的第二次降級。早在2019年12月,穆迪就曾將天齊鋰業企業家族評級由“Ba3”下調至“B1”,評級展望為負面。
此外,天齊鋰業股價不斷下跌或將帶來更多的風險。其中,公司控股股股東質押給浙商銀行的股份已經觸及質押預警線,正在逼近平倉線。
至此,鉅額債務壓頂、業績變臉、經營虧損、信用評級遭雙降、項目投產不順等問題正在集中顯現。
天齊鋰業深陷泥潭。
- 02資本“雙刃劍”
事實上,天齊鋰業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該公司成立於1992年,前身為四川省一家資不抵債的縣屬國企。2004年,蔣衛平將其收購,更名為天齊鋰業。
在蔣衛平的帶領下,天齊鋰業飛速發展。2006年,扭虧為盈開始謀求上市;2010年,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2018年,成為全球鋰業龍頭企業。
從資不抵債到全球鋰業巨頭,蔣衛平的秘訣就是——“買買買”。
自2012年開始,天齊鋰業相繼收購了澳大利亞泰利森51%股權、天齊礦業100%股權、Galaxy Lithium International 100%股權、日喀則扎布耶20%股權、智利SQM 23.77%股權等境內外多家公司,合計耗資約332億元。
其中,最為業內津津樂道的,當屬蔣衛平對泰利森和SQM的併購。前者是全球最大的鋰輝石礦生產商,收購完成後,天齊鋰業得以成為全球鋰業巨頭。後者則擁有全球最好的鹽湖礦。
蔣衛平收購泰利森51%股權時,耗資40億元,舉債38.76億;收購智利SQM23.77%股權時,斥資278億,舉債高達35億美元。
在完成兩次“蛇吞象”併購的驚人之舉後,這位鋰業狂人手握全球鋰業版圖中頗具分量的話語權。然而,這把資本雙刃劍,卻也把蔣衛平和天齊鋰業拖入深淵。
面對巨大的資金壓力,蔣衛平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謀求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募資。
2019年12月,天齊鋰業發佈配股募資公告,稱已完成配股計劃實施,共募集資金約29.32億元。
不過,在超過300億元的債務面前,這只是杯水車薪。
僅僅半個月後,天齊鋰業於2020年1月9日召開了第四屆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兩次會議,通過了3項借款擔保相關議案,共涉及金額約80億元。
此外,蔣衛平可能還將通過出售資產的方式來緩解債務壓力。8年時間裡,蔣衛平從“買買買”,被迫轉向“賣賣賣”。
4月中旬,有媒體爆出天齊鋰業將出售澳大利亞泰利森公司股份及亞奎納氫(Kwinana)氧化鋰工廠,且正與潛在買家包括西農和雅保等進行深入談判。
對此,天齊鋰業發佈公告回應稱,公司一直持續積極論證各類融資工具和路徑,包括但不限於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出售部分資產和股權等方式的可行性。
這則不置可否的回應公告,讓其欲出售澳洲頂級鋰礦股權的傳聞繼續懸置。
但天齊鋰業並沒有等來“白衣騎士”。截至目前,該公司既沒有達到履行決策程序的條件,也沒有與任何第三方簽署有法律約束力的股權融資、出售資產或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協議。
手持泰利森和SQM兩張王牌,卻依然深陷重圍,蔣衛平此時猶如一位身懷沉重寶藏的夜行者,在放下重負之前,前途仍然未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