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闺女》因为催婚话题,引起网友的共鸣,原来明星也会遇到普通人的烦恼。
吴昕算是很成功的女性,在北京有车有房,有自己的事业,却因为年龄到了,没有男朋友,不结婚而被家长“嫌弃”、催婚。
我家那闺女待字闺中,昨日还是豆蔻年华无忧愁,今日已是岁月不待人。她同学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我开始陷入思考:是不是真的管她管得太少了,有些事情是不是得替她做做主……做父母的到底该不该催婚?
01
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小时候,既没有因为作业而闹得鸡飞狗跳的,也没有因为青春叛逆期让我着急上火。
读大学,找工作,更没有让我们做父母格外操心。现在,她独自在外打拼,自己养活自己,过得还算开心随性。
参加工作后,无论是节日还是生日,都会收到她寄给我们的礼物。而且每天定时打电话跟我嘘寒问暖。我们身隔千里,心近咫尺。
如果再找个称心如意的男朋友,携手走进婚姻殿堂,那人生就完美了。做父母的就这点奢望。可这么孝顺乖巧的女儿,毕业几年,恋爱的消息都没有过,我开始焦虑。
当委婉地问及终身大事的打算,她马上给我打预防针,没有遇到对的人,是不会结婚的,宁缺毋滥,催了也没用。
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父母要高,对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对生活伴侣,对婚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02
现实中,大龄未婚的男女数量其实不在少数。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我孩子的伯伯,60岁了,一直单身,在外地工作。每次放假回来,只有借宿兄弟家中。由于他的生活习惯跟别人不一样,每每进家门都是半夜,开门洗嗽都会闹出很大动静,日子长了,亲兄弟也难免生怨气,于是兄长家再也不让他住了。以后回家乡度假只有住旅社。他收入虽不低,但单身没压力,在工作地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可谓是一生飘零如浮萍。
其实他年轻时也谈过不少对象,只是每年都没对象带回家过年,开始还能接受各路相亲,等蹉跎过了好年纪,也没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了。他业余时间总是去茶馆打牌,大多时候都是打到半夜甚至通宵,或许只有那里有人作伴,漫漫长夜才是安全的。选择了单身,就是选择了孤独。因为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可以依靠。
从这些大龄不婚的人身上,真看不出单身的潇洒,反倒觉人生无奈。年轻人的孤单是伴着希望的,而孤单到老年,便成了孤独。孤独到毫无生气。
03
《父母爱情》中的军官江德福和安杰相濡以沫五十年,孩子们长大成人,步入老年,他们共同回首往事,觉得能携手度此一生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这世上大多数的人生不都是如此吗?
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找到幸福。大多数人一生终将平凡,年轻的时候无所畏惧,觉得一个人可以对抗全世界。漫长的风雨人生需要有人跟你并肩,但当垂垂老矣的时候,期待有人陪在身边说说话,有人在你卧病在床的时候为你倒杯水。
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曾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主导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尊重的独立单元。
人为什么要结婚?
有了家庭,一个人的问题,可以两个人来承担,一个人的快乐,可以两个人来分享,一个房子的房贷,可以两个人来还。
没有结婚,一般就选择安逸,放纵自己,总是过着一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当你有了家庭,你就有了目标,有了为生活打拼的动力。
结婚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益处就是比坏处多。结婚去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实在无聊了,斗斗嘴也好。
04
每每看到影视剧里面的单身青年,难免遇到各种“花式催婚”,甚至“魔鬼式催婚”,而各种“反催婚”攻略也层出不穷。
催婚也好,逼婚也罢,终归要记得,感情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毕竟孩子一生的幸福可都在这场婚姻里了。
李立群老师说:“父母最终是希望儿女幸福,即结婚并不代表会幸福,所以不用太紧逼着自己的女儿结婚。”
智慧的父母,真的不该在孩子适婚的年龄一味地催促,而是告诉他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婚姻。
所以,比催婚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姿态去生活,这才是聪明的父母该做的事。
张爱玲也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要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电影《剩者为王》里,主角的老父亲有这样一段话: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有一天就突然带着男友,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你看,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相信,有一天你会等到那个他,并发誓与之白头偕老。
正如《相信爱》所唱:相信爱 ,是幸福的主宰;相信爱,把最美的心愿连起来;爱天长 ,爱地久, 爱同在!
作者简介: 我是晓月独酌,用阅读到达远方,写作抵达心灵。关注@晓月独酌,我们一起探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