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在垓下展開了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最終項羽戰敗帶著數百人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至此西楚霸王項羽的時代結束了,環顧宇內,再也無人可與劉邦為帝。滅掉項羽後,各路諸侯和將領紛紛勸進,擁戴劉邦稱帝,建立大漢帝國。

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劉邦至自公元前209年起兵,前後八年時間就成了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而劉邦成功的最大原因還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批誓死追隨他的文臣武將,為了感謝天下諸侯和一些功臣宿將,劉邦稱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論功行賞,給他們一個名分。

不過,劉邦的分封是分幾次進行的,第一批次大約二十多人首先被封王、封侯。蕭何、韓信、張良等功勞最大的人都位列其中,張良雖然從未領兵攻城略地,但劉邦素來視他為軍師,給予他的封賜最厚,並且讓他自己在富庶的齊國挑選時三萬戶為食邑。

要知道,蕭何是西漢開國第一侯,他的食邑不過也是萬戶。而張良畢竟不是沛縣嫡系,而是半路空降,雖然在劉邦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出謀劃策,但這樣的封賜實在是過於豐厚了。幸好,張良是個極有智慧的人,也深知劉邦的內心。如果接受劉邦的建議,在齊國自選三萬戶,那麼無疑將成眾矢之的,不會落得好結果。

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因此,張良堅持不受,而劉邦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張良那樣推辭,道理再簡單不過,江山說到底是老劉家的,地盤能少分外人那最好不過。於是順水推舟,封張良為留侯,讓他和蕭何一起受封。

頭一次,不知是劉邦沒有想好還是別有用心,受封的功臣只有二十餘人。這顯然太過小氣,遠遠不能滿足那些追隨他百戰餘生的功臣宿將們,也達不到論功行賞的目的,甚至還會因分封不均引發事變。畢竟人都不是聖賢,將腦袋別在褲腰帶,整天過著刀口上舔血的軍旅生涯,到了最後誰不想跟著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

起初,這些功臣宿將們還算老實,不過是背地裡爭功,希望能引起劉邦的注意。可劉邦遲遲不見動靜,大家的情緒逐漸低落,事態也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這時,只有張良看在眼裡,憂在心中,在他看來,分封功臣確實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誰的功勞大一兩句話也誰不清楚,而要想核定所有人的功勞又是一件費時費力的活兒。

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不過張良認為,分封難度雖高卻也不能久拖不決,說什麼也要讓大家心裡有數,凡是有功的早晚都有名分。可是張良這份心思劉邦不清楚,而作為臣子也不好去評判他人的功勞大小。於是,左思右想,張良決定再出奇謀,讓劉邦主動表態。

有一天,劉邦召來張良商議國事,卻突然發現有很多人坐在地上竊竊私語,劉邦心生疑問便詢問張良他們在做什麼。只見張良心平氣和,一臉無事地對劉邦說:"這事還用問我?難道陛下不知道他們正在商議謀反嗎?"劉邦大吃一驚,如今天下初定,已無戰事,誰還要造反呢?

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張良這才慢慢地和劉邦拉起話茬,說這些人不是救過陛下的命,就是在戰場上殺敵立過大功的人,如今您成了天子,而他們卻一無所獲。儘管他們也知道陛下早晚會論功行賞,可畢竟僧多粥少,陛下不可能將天下全部分給功臣,所以他們中有很多人擔心得不到封賞,而且還會借這以前的錯誤誅殺他們,所以只能選擇造反這條路了。

劉邦聽張良這麼一說,才覺得事態嚴重,可畢竟有功之人太多,不可能一下子滿足大家的願望。於是劉邦詢問張良有何計策。張良說這個也好辦,只要陛下將眾人認為有大過失的人封為侯,那麼就能解決這個難題。這對於劉邦來說再好辦不過,都不用細想,眼前就有一個,那就是幾次讓他恨之入骨的雍齒。只要將他封為侯,大家就沒有理由不相信自己不會受封。

功臣們一起竊竊私語,劉邦殺人不眨眼,張良助劉邦與韓信消除隔閡

誰這麼大膽?敢把李鴻章的嫡系被虐,堂侄被殺,大舅哥被整慘!隨即,劉邦下令封雍齒為什方侯,消息傳到眾人耳中時,大家這才放下心來。連雍齒那樣受陛下痛恨的人都能封侯,以他們的功勞就更不用說了。一場因爭功、分封而引起風波,在張良的謀劃下,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