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數月的疫情,影響了全人類。著名書畫家劉筱靜在接受755藝術資訊專訪時表示,感到有些迷茫和擔憂,突然之間,你發現不僅是中國,整個世界都在迅速淪陷,病毒比我們想象的要瘋狂多了。而且最絕望的是人類的智慧和科技並沒有及時遏制住病毒的肆虐,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研發出來前,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我本來計劃在過完春節後有一個個展,三月中旬參加蘇州寫生的一個邀請活動,五月份還有任教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六週臨摹課程,現在都不得不視疫情發展相應調整,很無奈。
不過,樂觀是書畫家的共性,他們可以在生活中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紮根學術創作,充實自己!
劉筱靜說:“任何一個成熟的藝術家他最終藝術風格的形成一定不是單向的軌跡,都需要融合,借鑑,吸收,整合,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繁雜的過程,所謂‘成大器,欲鑄先熔’,沒有多元素的‘合金’成分,也就沒有青銅器的瑰麗華彩。我想做一個創新型的山水畫家,不會一味固守單一的風格,希望自己能不斷地完善語言的力度,讓作品更豐富和成熟。”
劉筱靜說的“融合、借鑑、吸收、整合”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只有真正深入探究者,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難度。打個比方,在頂級百米田徑賽場上,成績要提高0.1秒都是很難的,而這0.1秒往往就是取勝的關鍵。書畫家就像競技場上的選手一樣,要向前突破一點點,都極為艱難!
發展到21世紀,現代人所居所行所見所思,與古人相去甚遠矣!“開門見山”變成了“開窗見樓”,“小溪泛盡卻山行”變成了“有空全國自駕遊”,人們的居家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時空的距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何符合時代要求,滿足觀畫者越來越挑剔的視覺要求,對於藝術家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中國山水畫應該如何畫?每一個山水畫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劉筱靜也不例外。傳統山水,突出筆墨的運用,線是筋骨,墨是血肉,至關重要。劉筱靜是從傳統山水畫中走過來的,而且非淺嘗輒止之輩。他的畫,創新了繪畫技巧,運用沒骨法,用筆畫、水暈、點染等技法在生宣上表現錯綜複雜的物象,是十分困難的。從有想法、嘗試、推翻、再試驗,到延伸、完善、鞏固等,是一個漫長、枯燥、瘋狂的過程,這些歲月的思索和汗水都融為一幅幅完美的畫面呈現在藏家面前,博君一悅!
經過長期的點滴積累,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畫面,符合現代化視覺需求而不失傳統的格調韻味,不知能否得到您的青睞呢?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本期人物】
個人簡介
劉筱靜(靖),又名劉昇霖 1976年出生於河南省安陽市 現居北京 。
1992——1996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畢業創作《古往今來》被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收藏並獲“慈山”一等獎學金。
1996——2000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室 畢業獲本科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創作《高山雲起圖》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
2005——2008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山水專業公費研究生 兼任山水畫室助教,研究生畢業創作《戊子山水系列》獲院二等獎 作品《浮雲》被中國畫學院收藏 《涼夜》被浙江省美術館收藏 獲中央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學位。
2010——2012 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講師。
多次舉辦個展和聯展,論文和作品在《中國畫藝術年鑑》等十餘種專業刊物發表。作品為浙江省美
術館、關山月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數十家專業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