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善”與“惡”


曹操的“善”與“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割據!最赫赫有名、飽受爭議的當屬曹操!

為什麼曹操最受爭議,很多歷史學家及文學愛好者對曹操評價差異巨大,包括《三國志》、《三國演義》、《魏書》等對曹操的褒貶不一。欲瞭解真實的曹操,須瞭解曹操的以下幾方面。

  • 曹操簡歷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沛國譙縣人。曹嵩之子,少有權術、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提倡節儉、推行屯田、頒佈戶調令、興修水利等。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奠基人。

  • 曹操的功績

曹操一生文治武功,造詣頗高。一生征戰無數,勝多敗少。主要戰績有:公元191年,曹操大勝白繞於濮陽。公元192年,鎮壓黃巾軍,收編三十餘萬,號為青州軍。公元193年,曹操敗袁術,徵陶謙。公元195年,曹操大破呂布,破雍丘(張超、張邈)。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破汝南、穎川黃巾軍何儀、劉闢、黃郡、保曼等。並挾天子遷都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開始,破張秀、殺呂布、大破袁紹、徵烏丸、勝馬超和韓遂、敗張魯、取荊州(劉琮)。最終統一北方及大部分中國,形成事實上的三分天下(曹操、劉備、孫權),但一直行使中央權利(挾天子以令諸侯)。

  • 曹操的評價

大家對曹操的評價最開始多源於《三國演義》的小說和電視劇的演繹。《三國演義》出於作者的個人喜好和文學作品的需要,把曹操演繹成心胸狹窄、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奸雄!很多故事屬於杜撰以及誇大,所以《三國演義》的內容不必當成歷史來看待,可以當做優秀的文學作品來看待。要正確看待曹操的“功”與“過”,“善”與“惡”,可以從《三國志》及《魏書》等來做基本瞭解分析。曹操一生可以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來形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了解。

  1. 曹操是不是“能臣”?曹操的出生並不好,是太監的後代,名聲不好聽,小時候也是調皮搗蛋的。但聰明伶俐,反應極快,具有天生高度政治覺悟。從侍官開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權利中心。一生唯才是舉,禮賢下士,令行禁止,時刻反醒,寬容大度等,所以身邊人才濟濟。這算是一位明主。所以是公認的“能臣”(敵人除外)。
  2. 曹操是不是英雄”?“英雄”曹操是當之無愧的!曹操具有英雄氣概,心胸開闊,能夠海納百川,不管是敵人還是下層布衣,只要“有才”都願意重用。打仗也是有勇有謀。在討伐董卓時,大家都不敢,而只有曹操敢出擊,無所畏懼(還有孫堅)。一生也是多有“揚善除惡”之舉(主要在前期,後期為政治各方為不同立場而征戰不在內)。
  3. 曹操“篡漢”之心?多數認為曹操是“奸雄”的最大原因就是“篡漢”。曹操最開始做的事也是為朝廷辦事,鎮壓“黃巾軍”,討伐董卓,滅袁術袁紹,包括對待漢獻帝的做法上也是比董卓,袁紹等好得多。一直還是禮儀相待,多少有所顧忌。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雖然後期有這樣想法,但在自己權傾天下時仍然沒有稱帝)。
  4. 曹操“喜怒無常,慘無人道”?這點其實是《三國演義》給大家的形象。曹操真正“屠城”是徐州,都是陶謙殺害曹操的父親,曹操拿下徐州後,出於報復,然後屠城。不過有歷史記載的這次屠城後,曹操也接受謀士的批評,自我反省。後面也沒有再有類似的事,對待投降的也是多有“善待”,在用人上也是能接受對事情和對曹操本人做的不對的批評,即使不對,也沒有動不動就起“殺心”的。
  5. 曹操生性多疑?曹操其實在用人上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管是對郭嘉、荀彧、賈詡、程昱、滿寵、毛芥、崔炎、陳群等都是信任有加。很多還是敵方陣營過來的,所以也能夠重用。說明用人不疑!不然也不會這麼多人才投靠曹操,這些人是多麼聰明?都是驗證了的!
  6. 曹操“窮兵黷武”?曹操一生並不是好戰,而是生在那樣的年代,你不吃掉別人,別人就會吃掉你!曹操最開始也是希望做“治世之能臣”的,嫉惡如仇,對待子民也是很好的。曹操在任“洛陽北都尉”時,不畏權貴,紀律嚴明,處罰了當時的權貴惡霸。可以證明是正義之人!在“官渡之戰”白馬戰鬥中,撤退的時候,擔心袁紹屠城而帶走百姓。可見也是“以人為本”的。所以,不是曹操好戰,而是時代使然!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可以算是三國時期真正“英雄”,也是在歷史發展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前期還是正直,英勇,忠於朝廷的。後面隨著權利越來越大以及時局變化,有了更大的野心,但“終其一生”也沒有做出實際的“篡漢”行為。所以曹操有他“奸詐”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能臣”和“英雄”的一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