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來源:萌爸說育兒

科學育兒的口號喊了也好多年了,但是呢,因為帶娃產生的矛盾實在是不少。

這不,前幾天,我帶著小糰子回鄉下老家小住了兩天,早晨給他刷牙的時候,我奶奶突然悄咪咪的出現在了我們身後,看到我正在給小糰子用牙膏、牙刷,老太太一臉不滿:你怎麼給他用牙膏,他吞進去怎麼辦?!

我笑著對老太太說:奶奶,你也每天都用牙膏,我也沒見你中毒啊?

老太太更不爽了:我和他能一樣嗎?!你還是醫生呢,說話一點也不講科學!

喲,老太太還講上科學了!來來來,您孫子這就給您老科普科普啥叫科學。

所以,今天咱們的話題就是,來聊一聊那些會毀掉孩子健康的育兒陋習。


不用牙膏刷牙

1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可以這麼說,從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就必須要用牙膏,而且,一定要用含氟牙膏,所有的不含氟的牙膏,都不應該給寶寶使用。因為,牙膏不含氟,就完全不能保護牙齒,純粹就是坑爹貨。

不用擔心氟中毒,一般來說,需要長期、累積的攝入 5 mg/kg 體重的氟才有可能導致氟中毒。換言之,一個體重大約為 10kg 的寶寶,每天要攝入 50mg 的氟,日積月累才會出現危害。

與此同時,我國對於嬰幼兒牙膏含氟量標準的規定是 0.05%~0.11%;這其中,針對 3 歲以內的嬰幼兒設計的牙膏,一般都會把氟含量控制在 0.05%,也就是 500ppm。

這時候,按照每支牙膏重 50g 來計算,一支牙膏的總含氟量大約在 25mg 左右。也就是說,你必須讓寶寶長期堅持每天吞下 2 支牙膏,才有可能導致氟中毒。

另外,咱們再來看一下美國兒科學會和牙科學會對於每天牙膏用量的推薦:

3 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天使用含氟牙膏,用量為米粒大小,早晚各一次;

3~6 歲的兒童,每天使用含氟牙膏,用量為豌豆大小,早晚各一次;

還看不懂具體用量的,可以直接看下面的圖,左側為米粒大小,右側為豌豆大小 ▼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而且,結合我自己的個人體驗本來說,給寶寶添加牙膏之後,你會發現牙刷與牙齒的摩擦沒有那麼生硬了,寶寶的接受程度、家長刷牙時候的方便程度,都提升了。


加了輔食就不餵奶了

2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現在,大多數寶寶都會從 6 月齡左右開始添加輔食,而且呢,大多數寶寶的第一口輔食都會是強化鐵米粉。

這時候,就會有人覺得,寶寶反正也能吃主食了,那麼,以往作為主食的母乳和奶粉是不是就可以停掉了呢?

當然不可以!

母乳和奶粉並不僅僅只是寶寶的主食,要知道,母乳裡面不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還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各種礦物質、維生素,這些東西的存在,讓母乳既是主食、也是寶寶的菜餚。

而米粉,僅僅只是主食。

換言之,不管是母乳還是奶粉,在 6 月齡以後,仍然肩負著為寶寶提供各種營養元素的重要作用。

更遑論,母乳中仍然會有一定濃度的免疫活性物質可以傳遞給寶寶。


蠟燭包

3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剛出生的寶寶,下肢的屈曲會比上肢更明顯,看著就像一個羅圈腿,這種現象,幾乎每個健康的寶寶都會出現。

甚至在寶寶學會坐、學會站、學會走路後,還能看到明顯的羅圈腿。

這時可能很多「過來人」會指責你,埋怨你小時候沒給打蠟燭包。

不,事實不是這樣子的。

這種羅圈腿是暫時的,一般到寶寶18-24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慢慢消失,與你小時候有沒有綁蠟燭包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且,蠟燭包的危害不可小。

寶寶出生時,髖關節仍在繼續發育中,最有利於髖關節發育的體位就是讓寶寶的髖關節打開,下肢自然蜷曲。

如果強行把寶寶的下肢拉直,長期固定在一個被迫的位置上,那麼髖關節就長期處在一種被動的姿勢上。時間長了,就會影響肢體遠端的血供,導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直接影響腿型和下肢功能。

而且,除了影響髖關節,蠟燭包還會限制寶寶手腳的自由運動,影響呼吸。總之,有百害而無一利。


給新生兒擠乳頭

4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如果,家裡新添了一個女寶寶,有人跟你講:「要給寶寶的乳頭擠一擠,擠出乳汁,以後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才會有足夠的母乳」。

千萬別聽她的!新生兒乳頭是不能擠的!

至於以後長大後有沒有母乳,跟出生時有沒有擠過乳頭,是一毛關係都沒有的。

至於為什麼新生兒出生後為什麼會擠出乳汁,那是因為寶寶出生後,從媽媽體內帶出來的雌激素尚未完全撤退,雌激素會引起寶寶乳腺腫大,甚至不擠也會分泌乳汁。

最關鍵的是,盲目給寶寶擠乳頭,會造成寶寶的乳頭感染、化膿。


經常掏耳朵

5


【星醫百】這 5 個傳統的育兒陋習,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健康!

耳屎的學名叫耵聹,它充當著耳道門衛的角色,阻止蟲子、髒水等異物入侵;也發揮消聲器的作用,防止劇烈聲波損傷鼓膜等。

耳屎是耵聹腺分泌的,一般可隨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等活動,藉助於下頜等關節的運動而自行脫落並排出於耳道,不必掏挖。

如果確實過多,可以同清潔的紙巾輕輕撣落表面的一些耳屎,也可以請耳鼻喉專科醫生處理。

但是,有的家長有潔癖,除了天天給孩子洗澡外,還喜歡給孩子掏耳朵。

殊不知,亂掏耳屎既破壞了它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門衛,為細菌隨異物潛入開了方便之門,又可能損傷耳道黏膜或鼓膜導致感染,並蔓延到中耳發生中耳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