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質是苦的

生命到底是苦的還是樂的?

關於“苦”和“樂”,直觀上毋庸置疑“樂”是具有正面意義的。大多人都在避苦逐樂:我們在酒桌上推杯換盞,在相處中談笑風生,在節假日隆重慶典,在婚禮上極盡祝福,而新人在此時彷彿得到了神的祝福般幸福……,我們極力讓這個世界快樂,至少儘量要讓這個世界顯得快樂。

然而生命的本質真的是“快樂”嗎?佛教說三界生滅無常我們這個有漏之身最終會壞滅;基督教說人是有原罪的,罪的工價乃是死;死亡是痛苦的,人們每思及此總難免會有虛無感和恐懼感;然而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就算是活著的時候,心理學也指出人若不能接受死亡會引出各種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所以僅僅死亡這一現象,就可以有很大的理由懷疑生命的本質和真相是苦的。人們總是不願談及死亡和生命中的痛苦,然而直面真相才有助於解決問題,才能最終使人真正的離苦得樂。

生命的本質是苦的

大多人從母親的子宮呱呱墜地時是以“哭”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的,有說“哭”是為了呼吸換氣血液循環,可“笑”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偏選擇“哭”呢?只能說明嬰兒到了世界上第一個感受是“苦”;這世上很少有人出生時是不“大哭”的,有少數人出生不哭很安靜,但我們從沒聽說過一出生就“大笑”的。

幼兒時期(這個時期的感受大多人都忘記了),我們手腳無力無法靠自己生存,餓了尿了只能靠哭聲吸引母親的注意,如果遇見了稱職的父母能及時滿足慾望那當然是幸福的,如果遇見了不稱職的父母那就得經常哭得撕心裂肺;精神分析表明“如果一個人一到三歲的嬰幼兒時期得不到好的照料和對待,會嚴重影響其成人後的心靈健康程度。

這段時間我們是不自由的、無法掌控命運的,而且原始的心靈暴露是在自己無法選擇的生存環境中,這個時候我們苦不苦呢?其實是苦的只是那時我們沒有多少自我意識,沒有自由和安全的生活有多少快樂可言呢,小嬰兒有時候會被愛他的人逗得哈哈大笑,但更多的時候是哭得撕心裂肺、對周圍茫然無措或睡得昏天黑地,只是這段經歷大多人都不記得了,感謝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什麼自我意識——這大大減輕了痛苦的感受(尤其是心靈的),我們也更應該感恩這段時間辛苦照顧我們的父母,是他們讓我們在這段憑自己根本無法生存下去的時期給了我們生存的希望。

人和其他動物不同——人需要照顧的時間比其他物種長,完全獨立所需要的時間遠超其他物種,所以在父母的照料中,我們又走到了基本上仍舊無法靠自己生存的兒童時代(6到12歲左右),這段時期可能在大多人的記憶裡是最快樂的一段時間了,除了極少數極度貧困的地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用自己辛苦討生活,似乎生命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開啟智慧、每天同齡的孩子嬉耍玩鬧無憂無慮;可這段據說是大多人最快樂的時光真的就完全是快樂嗎?其實也不然:功課壓身、各種輔導班、同學之間可能出現的攀比(學習上或家境上的)甚至霸凌、沒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弱小無助感……都有可能伴隨著這個時期的孩子;不過無論怎麼說,這段時期相對整個人生來說算是比較快樂無憂的,但也僅指心靈方面的,至於生理上的苦比如“餓了要吃,吃了又餓,兒時容易的磕碰受傷”這些苦是和嬰兒期是一樣的——生理慾望方面的“苦”伴隨整個人生。

到了青少年時期(12到25歲左右,現在也有說當今青年時期可以放寬到35歲左右),我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我們開始猛烈成長:身體,力量、知識、見識、自我意識似乎都突然間開始成長,尤其是生理上的發育。

這時期據說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可“苦”就如同我們對生活美好的憧憬一樣也在逐步的增加:我們開始對異性有了興趣,然而我們可以想想這一生在愛情中吃過多少苦頭?我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要求自己優秀並逐步被要求走上社會開始自己獨立的人生。

在這段時間裡,變化,茫然、學習、競爭、付出、忍耐遠遠要超過人生的任何時期,我們的慾望更多,想要的東西更多,在滿足慾望和追逐理想的過程中,真相其實是苦不堪言(結果雖然可能是覺悟):對於基本的慾望之苦(吃喝拉撒等各種生理慾望),我們滿足後還得再滿足根本由不得自己;對於高級的慾望(比他人優秀,更高的職位和社會評價,更好的衣食住行)好了還想更好卻發現總也得不到最好,在社會上見到比自己所謂“差”的人就起優越感,見到比自己所謂“強”的人就心生慚愧感……。

這段時間慾望最盛、想法最多,在這個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裡,我們的心被推動、牽扯、身不由己著。苦不苦?過來人問問自己的心,誰都會有答案。然而對大多人來說,這些苦卻必須要經歷,是成長和覺悟的必經道路。

到了中年時期(40到60歲左右,也有說現在中年期可放寬到70歲),生命有些積蓄了,人生也算經歷了些事明白些道理了,很多東西慢慢看淡了,各種慾望也減輕了,不切實際的理想也放下不少了……,這個時候心靈上的苦逼年輕氣盛的時減輕了不少。然而我們卻發現:身體卻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真想不是為了好勝心而完全是為了快樂去踢踢球、學點東西、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卻發現身體和頭腦跟不上了。還有那漸漸成長的子女,無不讓為人父母的為他們牽掛擔心,這個時期,“苦”仍舊如影隨形。然而有意思的是:這個時期對大多人來說,身體雖然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而感覺苦,而心靈上所感受的痛苦卻因為成長而越來越消散了。

到了老年期(六七十歲以後),身體上的病痛更多了,高血壓、糖尿病,腰間盤突出……因年輕時不注意身體留下的各種後遺症都跑出來折磨著這具肉體,眼睛:越來越看不清了,耳朵:也越來越聽不清了。兒女成長了若還孝順到挺欣慰,看著兒孫滿堂也其樂融融。然而回想往事卻覺得那些經歷如過眼雲煙一般,好似有好似無,有很多遺憾也有很多無奈,詭異的是,心靈卻不會像身體那樣老去痛苦,但對很多數人來,這個時期的心靈卻越來越如釋重負雲淡風輕,靈魂好似越來越通透平靜了,這種快樂在年輕時是很難體驗到的。

到了生命的最後時期乃至彌留期,有些老人因腦梗失去了行動能力,有些被支氣管炎折磨晚上咳得睡不著覺,有些骨質疏鬆稍微碰撞就會骨折,有些患了老年痴呆連子孫也不認識,到了這個時候似乎再也沒有往昔的快樂,生命的每一天都伴隨痛苦。到了死亡那一刻,是最痛苦的,一切都將不再擁有,所愛的要與他們分別,生命中遺憾的事也再無法完成了。我們可以看到,死後帶著欣慰的笑容離去的人很少,大多都是帶著掙扎、遺憾、無奈而離開這個人世間的。

看完上面的,再看看我們身邊的各種人事,回想人生一路走來的各種經歷,人生是苦是樂,也許就已經有答案了。

生命的本質是苦的

佛說,這個世間是“苦”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可很多人為什麼會認為這個世間是“樂”的呢?因為在阿賴耶識所制定的六道輪迴規則裡,人間屬善道而且居中,既沒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三界的苦是依次遞增的)那種苦,也沒有天人和阿修羅那麼享福。在人間,雖本質和結局和其他六道一樣都是“苦”最終歸於“空無”,但人間不象地獄那樣具備無盡的苦,人間是有相對的樂的,“苦”是可以被緩解的。

然而,正因為這種相對的、能暫時緩解痛苦的“快樂”,能讓人迷失真相誤認為這個世界的真相是樂的,並執著地去追求快樂,結果卻落入了陷阱。比如“男女情慾”,很多人認為是世間最快樂的事了,甚至有“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的說法,可真相真是如此嗎?追逐情慾的人每一次滿足其實不過是在“充滿毒膿的熱苦毒蒼”上抹上一層清涼油,暫時清涼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慾望和渴求,這種執著情慾的惡趣,使這種“被情慾吞沒束縛的人”其實每天都活在慾望熾盛的痛苦中不得自拔,從心靈層面是講遠比那些清心寡慾的人痛苦許多的;再好比關於“吃”,也是一樣,餓的時候吃一個包子是美味是快樂,可吃十個包子就又變成痛苦了;腹飽滿足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餓的痛苦又升起了,一生中就這樣在“慾望的升起、滿足、升起”中反覆循環中永遠沒有真正的最後滿足。

不過,“慾望”實際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之所以“慾望”變成了“惡”,是因為人對慾望的執著所造成的“貪嗔痴”三毒,餓了要吃飯沒有問題,人有繁殖本能要男女結合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貪戀”和“執著”,煩惱和輪迴的根本就在於“執著”——將這個世界虛妄不實生滅無常的幻相當真並執著。

那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樂”呢?

真正的“樂”是有的,但人得透過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去“找”,佛陀也告訴了世人“尋找”的方式,其實也不能稱為“尋找”,因為這種“樂”是本來(本心)就具有的——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真正平等、清淨、自在、喜樂的,然而這顆真心卻是通過不“執著”世間的欲樂和幻相而“得來”(嚴格說不是“得來”而是證悟)的:不執著“得到”也不執著“失去”,不執著“生”也不去執著“死”,不執著“富裕”也不執著“清貧”,不執著“名望”也不必非得把自己弄得“聲名狼藉”……。如果非要執著什麼,應該執著那“看不見的、無相的”——也就是是心靈的醒悟和智慧的開啟。

如果世間的真相是苦的,真正的樂難以證悟,那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可留戀之處呢?這種觀念卻是大錯特錯。

在佛陀時期,有些修行人因修不淨觀而尋求自殺以期結束痛苦(如著名的鹿杖梵志事件),後被佛陀嚴令禁止,佛法是禁止世人自殺的,為什麼?因為若阿賴耶識裡的種子沒有起現行沒有清空——也就說一個人該經歷的果報(無論福報惡報)沒有經歷,該完成的人生使命沒有完成,自殺也沒用,還是要輪迴受報。更因犯了殺戒(自殺也是犯殺戒,而且後果更為嚴重,殺一人而救萬人也許可說勝造七級浮屠,而自殺卻純屬純粹的惡)。

佛陀的真義是:希望世人正確地過完這一生,該努力工作就努力工作,該完成世俗的使命就完成世俗的使命(如生兒育女,贍養老人),該完成不世的使命就去完成不世的使命(比如那些偉人),儘量把這個世界無論是物質面還是精神面都建設得更豐盛和美好,讓本來就很苦的眾生能在此生的經歷中少受些痛苦——佛法有一個作用就是讓眾生離苦得樂,那麼佛陀怎麼會希望看到世人受苦呢?只要最後在此生完成後每個人的心靈得到提升靈魂得到救贖就可以了。佛法絕不是宣揚生命無意義論,學佛學到萬念俱灰甚至自殺那真是錯解了佛陀的本意,佛陀當年自己修行的時候還放棄了苦修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呢。

生命的本質是苦的

熱愛生命

生命的本質是苦的,可裡面有真樂(真心),如果找到了這個真心,那麼帶著覺悟的心態去經歷世俗的“欲樂”和“苦難”,那無論順境逆境都會自在快樂的。家財萬貫活得煩惱痛苦的人有之,喝涼水吃稀飯卻開心快樂的人也有;反之,家財萬貫活得開心快樂的人有之,喝涼水吃稀飯痛苦煩惱的人也有,事都是那個事,何以每個人面對同樣的事各中感受卻不同?關鍵就在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