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旧楼换新楼,平房搬楼房,4月28日,对滨城区市西街道徐家居委会169户居民来说,是旧村改小区迈出的第一步,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晨7点,该居委会65岁居民李景华在女儿的陪同下,带上自己的房产证、身份证和户口本等相关资料,早早的来到居委会办公室,签定拆迁补偿协议。“旧楼房换新楼房,小产权变大产权,拆迁政策和方案不仅让居民得实惠,想到了居民的心坎上,街道的工作人员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爱国都讲的明明白白;而且服务细致,签协议需准备哪些材料,在哪个组签约,都提前详细告诉,我打心底里高兴!”李景华说。按照规定流程,不到10分钟,资料审核完成,李景华在拆迁补偿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像李景华一样,该居委会54户楼房居民仅用1个半小时全部签完协议,走出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上所建楼房的新模式,为全区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楼房改造提供了实践经验。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整个居委会169个院落(楼房)2.15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签定工作。
“这个拆迁补偿办法,能让住旧楼的居民换一套比现在大10多平米的大产权新楼房,合适!”住了20多年楼房的71岁居民杜秀凤说。
徐家居委会与之前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的村有所不同,其他村居都是平房,而徐家居委会中间却有两栋楼房,住着54户居民,其余115户低矮的平房院落分散在两栋楼房的东、南两侧。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该居委会自主开发建设了两栋面积为68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不等的“小产权”楼房,一住就是20多年。每到雨季,由于地势低洼,道路积水,出门都困难,生活不便,特别是去年的“利奇马”台风造成的强降雨,半米深的积水让居民们吃尽了“苦头”,早一天搬出旧村成为居民们的向往。
“近年来,居委会曾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平房区改造进行规划设计,也有开发商来居委会洽谈开发事项,但都因两栋楼位处村庄中间,无法连片规划和开发打了退堂鼓。”徐家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爱国说。
在今年滨城区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三年集中攻坚中,徐家居委会名列其中。针对全区拆迁补偿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要求,面对一村内平房与楼房并存的现状,如何实现村集体土地集约化连片开发,提高土地容积率?探索改造村居集体土地建设的楼房问题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从居民实际出发、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市西街道针对徐家居委会两栋多层楼房下足“课前”功夫,与村“两委”、党员群众代表多次沟通商讨,了解村情、民情;按照一个楼道配备一个小组,成立6个组深入住户家中征求意见;组织房管、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在严格落实全区相关拆迁补偿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依据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相关规定,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给徐家居委会“量身定做”拆迁补偿方案,其中针对楼房补偿政策单独增加一条内容。
“作为首次探索和尝试,街道严密部署,充分考虑到每一户楼房住户的需求和实际,在政策制定上从补偿到安置全过程考虑,采取货币补偿和安置补偿两种方式,安置房全部是大产权,建设标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