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这段时间,帽子姐扇耳光事件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吃瓜群众正等着看好戏的时候,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给出了官方处分(果然不负众望)。
“调查发现,童小华(帽子姐伴侣)在担任渝北区公安分局石船派出所所长期间,涉嫌其他违纪问题。研究决定,免去其所长职务,对其立案调查。”
赔了耳光还折了夫。
“我飙车是出了名的,红灯我都是靠闯的,我打个电话全改,你改不改得了嘛。”就是这句嚣张的话,把帽子姐推上了舆论风口。
尽管帽子姐过后解释说:自己是被迫别网约车车道。但是网友并不买账.....
事件还在持续调查中。网上言论纷纷,甚至有人还做了一首打油诗,引发无数赞同(要不要这么优秀,哈哈哈)
一起舆论事件的发酵,带火了不少自媒体,也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盈利商机(帽子姐同款帽子某宝热卖中...)。
但是,作为一个沉迷于国际教育无法自拔的都都老师,我看到的是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她的行为会有多可怕。
自律是一个人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缺乏自律实际上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对他人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意思是“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
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在很多的教育理论中,【同理心】是父母非常重视的一点,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很多父母便在无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强的人,会主动为身边的人考虑,尊重他们的感受,是“有爱”的表现,而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在乎自我感受,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不择手段,而这种现象,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类似于这则新闻里的这位“熊孩子”的表现就是同理心的缺乏,如果不加以制止,严加教育,会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严重危险。
之所以强调【同理心】教育,都都老师认为,丰富的【同理心】往往能够消除人性自带的“恶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明化”。
之前都都老师在刷知乎的时候,看到这样一篇帖子【什么时候感觉到人心的可怕】,下面有个回答是这样的,读完让人汗毛耸立。
所以,很多时候自律的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学他们学会顾忌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社会缺乏敬畏感
敬畏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约束、限制和规范自身行为的神圣力量,并且积淀成一,一种心理习俗,起着控制和整合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可能禁锢和扼杀个体追求自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敬畏感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的失控,并且外界造成一定损害。
帽子姐对社会秩序的漠视,便是缺乏敬畏感的直接表现。
被“宠坏”的“熊孩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地管。
比如这位男子胖揍了一直踢自己腿的小孩儿,看到这种新闻,你该站哪边?
调查显示,被宠坏的孩子,60%以上会成为社会的“毒瘤”,或者成为一位拒绝自我成长的“巨婴”,常年啃老。
怎么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自律,无法独立的巨婴?
家庭教育忌宠溺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人生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决定了性格,决定了事业走向,决定了一生的幸福。
在家庭管教上,父母该“心狠手辣”的时候,必须“心狠手辣”。一味的纵容,是他/她失败一生的开始
学校教育宜多元
这里的学校教育,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体制教育,而是真正实现【育人】的多元化国际教育。
对于成都的国际教育,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好的国际学校,始终都是从培养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开始的。
比如成都石室中学剑桥国际部开设IB课程。
从IBDP的核心课程体系看,国际课程有几个重要特征:
知识理论课程(TOK):学习目标为presentation(学习成果全英文展示)+1600字小论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反思知识的本质,思考我们是怎样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扩展论文(EE):学习目标是学生独立完成、自我指导的一份4000字研究报告。
创造、行动、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CAS:学习目标是连续做满150个小时的项目,项目必须具备“创造、行动、服务”三大特征(比如创造领域的机器人项目、服务领域的社会公益的参与)。
从三大核心课程的学习目标,思考国际教育的本质。和体制教育重视升学率相比,国际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思辨能力、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从外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要在完成基础学科的基础上,独立科研、独立思考。这不仅要求孩子成绩好,基础扎实,更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做出贡献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