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又現後續抖動,專家:或因慣性,會慢慢消除

虎門大橋又現後續抖動,專家:或因慣性,會慢慢消除

虎門大橋

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橋面發生起伏晃動,振幅較為明顯。之後,虎門大橋雙向車道全封閉。之後,虎門大橋兩側護欄的擋牆(水馬)隨後被拆除,但當晚及次日凌晨,橋面仍有抖動現象,引起外界關注。

對此,6日上午,廣東虎門大橋公司工作人員回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因為恢復期比較長,所以還有抖動,正常來說,這樣的抖動對橋面結構無影響,具體還需專家進一步分析研究。

另據央視,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張鑫敏接受採訪時稱,抖動發生後,把橋面的水馬清理了,風速也減小了,渦振就小了很多,之所以仍有抖動,可能是慣性的原因,渦振會慢慢自動消除。

據央視報道,當晚9時50分左右,通過監控畫面,記者看到,虎門大橋仍有一定的抖動。另據新華網報道,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6日上午,廣東省交通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廣東交通集團”通報稱,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樑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樑渦振現象。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對於“虎門大橋連續出現抖動”的情況,6日上午,廣東虎門大橋公司工作人員回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目前,已經拆了橋面上的水馬,因為恢復期比較長,所以還有抖動。正常來說,這樣的抖動對橋面結構無影響,具體還需專家進一步分析研究,有結果會對外公佈。

一位不願具名的橋樑工程領域專家告訴澎湃新聞,虎門大橋是懸索橋,屬於柔性結構,“如果後續不再發生類似渦振的話,影響不大”。

該專家說,沒有特別原因的話,理論上發生渦振的概率比較低。渦振的發生,不一定需要風特別大,低速風也有可能,主要是風速和橋樑結構的自振頻率剛好吻合。

該專家還表示,維修橋樑時,橋面兩側放置擋牆(水馬)的現象並不常見,由於目前不知道現場的具體情況,為何要放置擋牆,不好判斷,“可能是維修的時候,做臨時護欄用的”。

對此,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張鑫敏5日晚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大跨徑懸索橋,由於風的作用,會有顫振和渦振。簡單來說,顫振可能產生扭轉,對橋樑結構有破壞作用,而渦振對橋樑結構不會有影響,只會對行車舒適度有影響,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橋面上下振動。而渦振產生的原因是,風作用在橋面上,跟橋的自振頻率一致,產生共振,且是有限幅度的振動,一定範圍內的振動,在低風速的振動。風速的變化,如大小、方向等,渦振會慢慢消除。

對於為何後續還會發生抖動,張鑫敏表示,虎門大橋是大跨徑懸索橋,屬於柔性結構,抖動發生後,把橋面的水馬清理了,風速也減小了,渦振就小了很多,之所以仍有抖動,可能是慣性的原因,渦振會慢慢自動消除。

張鑫敏介紹說,虎門大橋顫振臨界風速為79m/s。經檢測,5日下午,橋面的風速為10-12m/s,約為5級風速;當晚,橋面風速大約9m/s。當前,工作人員正在對虎門大橋檢測,主要對風速、振幅、大橋結構物等進行檢測,同時也邀請了對業內權威專家開會研究,會對渦振的原因、大橋的抗風性等進行研究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