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 - 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 - 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 - 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 - 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 - 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第三,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心理抚养重要的一个因素叫陪伴。
第四,人性的教育大于智力教育
生存教育应该大于精华教育 - 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第五,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智力,分数,学历固然重要;
但成功的人,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的人;有自制,能付出的人;
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均为性格。
性格:取决于6岁前的抚养方式
克制任性:6岁前对他说“不”
防止压抑:鼓励其说出理由
抵制冲动:诱惑与条件同予
防止自私:食物与饮食训练
防止娇气:游泳等体育锻炼
第六,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家长要知道生命个体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 一个从小没有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善待别人?
--- 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 一个从来没有承担过自己责任和过错的孩子,怎么会在长大时有担当?怎么去预料错误的惩罚?
成年人给了未成年人什么,他们就回报给成年人什么,所以,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取决于成年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七,改变孩子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心理。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们要先发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家庭教育才有真正的价值。(文字,及孩子无意识表达出来的,都是孩子的心声,要细心观察,仔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