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可見黃框裡的飛機垂尾上沒有“飛鯊”符號和八一軍徽,紅框裡的飛機則有加大的垂尾尖端天線罩,並使用AL-31F發動機

  在近期的官方報道中,對比停在機棚內的其他“飛鯊”,上圖裡那架機翼、尾翼和發動機噴口等部位均用苫布遮蓋的單座型殲-15,垂尾上和腹鰭上均有試飛觀測使用的光學跟蹤標記(也被俗稱為“寶馬標”),說明它是一架原型機。而在單座系列的殲-15原型機中,有著海軍灰塗裝的除了基本型554和555號原型機之外,就是571號殲-15T(T代表彈射起飛)驗證機了。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554號原型機垂尾上有“飛鯊”符號,555號原型機垂尾上有八一軍徽,且兩機垂尾尖端天線罩均為深色;而機棚裡這架“飛鯊”的相關特徵與之均不符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571號殲-15T的垂尾上有“寶馬標”,無“飛鯊”符號和八一軍徽,注意該機使用的是“太行”系列發動機

  從這些外觀特徵判斷,該機是571號殲-15T的可能性很大,而其“閒適”的停放狀態,也與殲-15T早已進行過上千次不同外掛構型的彈射起飛驗證,證明彈射起飛技術及配套成品可以用於殲-15的改進,完成了其階段性使命相吻合。至於那架垂尾尖端天線罩加大,也未塗上軍徽的“飛鯊”,相對就要好判斷一些——這是去年就出現在艦載機訓練基地的殲-15電子戰型原型機。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加大的垂尾尖端天線罩,是殲-15電子戰型一個不被注意、但辨識度很高的細節

  實際上除了沿用下來的三翼面佈局、摺疊機翼和平尾、強化的前起落架和尾鉤之外,殲-15電子戰機在大量細節上都與殲-15/15S差異明顯,僅在駕駛艙之前就有取消了雷達罩中央空速管、以及雷達天線罩長度明顯短於其他“側衛”、座艙前方還取消了IRST/光電雷達等獨特特徵。

  說到雷達罩和空速管的事兒,記得當初殲-15基本型使用不同於殲-11B的灰色雷達天線罩時,有人據此分析殲-15採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後來殲-11B升級機換了雷達天線罩,但又沒有取消雷達罩中央空速管,則被認為是沒有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證據,其實這都是常見的誤解。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雷達罩的材料、工藝等改進都是服務於提升雷達性能的,這些變化有時會帶來顏色的變化,但並不是絕對的“材料色號對應雷達型號”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進一步取消雷達罩中央空速管,能夠降低雷達罩設計難度、改善結構性能,便於在新機上使用,但升級現有機型時,就需要對原機大氣數據測量系統進行加改裝。圖中可見殲-10B機頭左上方加裝的L形空速管

  比如早期的F-15系列和“颱風”戰鬥機,以及Block 3之前的“梟龍”均無機頭中央空速管,而它們並未裝備相控陣雷達;反過來說,無論是把F-16升級成裝備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6V,還是出廠自帶J/APG-1有源相控陣雷達(現已升級為J/APG-2)的F-2,這兩個例子都有力地證明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無機頭空速管”。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現代雷達技術已經能夠將金屬空速管對雷達的干擾儘可能降低

  在現有戰機的雷達升級中,如果能在對雷達罩進行適應性改進的同時,儘可能保留包括雷達罩中央空速管在內的原機大氣數據測量系統,就能夠在保證作戰性能的同時縮短改裝試飛週期,這對於擁有規模龐大的三代機機隊的用戶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

  言歸正傳,從近期的穿插報道來看,我軍目前唯一的這支艦載戰鬥機部隊,正在同時執行戰備訓練任務和海軍航空大學某試訓基地的新飛行員培養任務。隨著人民海軍逐漸成為“多數時間裡至少有一艘航母的海軍”,艦載機部隊還要做到岸基艦基訓練任務兼顧,這就使得他們的訓練強度相比過去提升了很多。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同一個飛行日裡的高強度多科目演練往往體現在多元化的掛載上,比如在近期這段以空中對抗為主的報道中,這架殲-15就在機腹中線前掛點掛載了夥伴加油吊艙

  雖然箇中細節我們無從得知,但總會在殲-15上體現出一些起眼或不起眼的變化,比如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白色無翼小導彈”——廣泛應用於空海軍的國產空戰訓練吊艙(ACMI),最早公開出現在殲-15上大概是在2018年南海閱兵前後的報道中——這次伴隨著殲-15部隊,總算有了更多掛載飛行的畫面,從一個側面體現著艦載戰鬥機部隊空戰訓練的“加料”。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多架參與空戰對抗訓練的殲-15,可見在掛載空空導彈訓練彈和ACMI的同時,還在進氣道下方掛點掛載了不明用途吊艙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類似的吊艙,在近期這張艦載戰鬥機學員復飛訓練的報道圖片中也出現了

  去年11月的報道提到,“短短1年多時間,他們探索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雙軌並行”培養模式,先後完成數十名飛行學員晝間航母飛行資質認證,實現了開展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培養以來單批上艦人數最多、訓練強度最大、平均年齡最小、認證週期最短的歷史性突破。”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之前冬季訓練時,這種雪地圖甚至還有一些“毛味”(上圖);對比可見,下圖正在模擬進場的殲-15有著獨特的雙編隊保持標記帶

  而一說到艦載機飛行員培養,就難免能想起上週貴飛公司那則背景模板紅彤彤的,“某型號研製生產工作會”報道。雖然還沒有公開說明“某型號”就是艦載教練機,無論是配圖上的教練-9G,還是“生命線工程”、“重要里程碑事件”等用詞,都明確指向了與艦載教練機的相關性。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從目前幾項關鍵成品的供應看,這款新機要想實現“龜兔賽跑”式的搶佔節點,肯定也要靠技術狀態的“分步走”,如之前講殲-10S時所說,這就非常考驗研發團隊的頂層設計能力了

  向來敢於在未取得用戶明確態度前先“把米下鍋”的貴飛,確實一直有著要把“山鷹”往航母甲板上推,推動戰術飛機領域技術和人才隊伍前進的想法。雖然消息一出,網絡上圍繞該機的爭議非常大,特別是萬年話題——與“獵鷹”的PK又要持續;但個人認為,無論它最後成功與否,這種在技術上敢於嘗試和競爭的作風都是值得肯定的。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雖然“山鷹”系列技術上存在一些先天不利之處,這些都有用戶的客觀評價;但貴飛在型號發展中形成的一些作風特點,同樣贏得了很多上級單位的讚賞,而這往往對於型號的命運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站在部隊用戶的角度說,雖然未來的可能性豐富多彩,但在新型艦載教練機、乃至下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碰觸飛行甲板之前,殲-15仍然是唯一能讓人民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們拿到“尾鉤俱樂部”入場券的裝備。我們期待在未來的逐步升級後,“飛鯊”們的作戰性能更加強大、更加安全可靠,成為一款續寫更多傳奇的經典艦載機。

彈射版殲15戰機首次出鏡 關鍵部件均用苫布遮蓋(圖)

  ▲每一次折上翅膀,都為下一次高飛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