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可见黄框里的飞机垂尾上没有“飞鲨”符号和八一军徽,红框里的飞机则有加大的垂尾尖端天线罩,并使用AL-31F发动机

  在近期的官方报道中,对比停在机棚内的其他“飞鲨”,上图里那架机翼、尾翼和发动机喷口等部位均用苫布遮盖的单座型歼-15,垂尾上和腹鳍上均有试飞观测使用的光学跟踪标记(也被俗称为“宝马标”),说明它是一架原型机。而在单座系列的歼-15原型机中,有着海军灰涂装的除了基本型554和555号原型机之外,就是571号歼-15T(T代表弹射起飞)验证机了。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554号原型机垂尾上有“飞鲨”符号,555号原型机垂尾上有八一军徽,且两机垂尾尖端天线罩均为深色;而机棚里这架“飞鲨”的相关特征与之均不符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571号歼-15T的垂尾上有“宝马标”,无“飞鲨”符号和八一军徽,注意该机使用的是“太行”系列发动机

  从这些外观特征判断,该机是571号歼-15T的可能性很大,而其“闲适”的停放状态,也与歼-15T早已进行过上千次不同外挂构型的弹射起飞验证,证明弹射起飞技术及配套成品可以用于歼-15的改进,完成了其阶段性使命相吻合。至于那架垂尾尖端天线罩加大,也未涂上军徽的“飞鲨”,相对就要好判断一些——这是去年就出现在舰载机训练基地的歼-15电子战型原型机。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加大的垂尾尖端天线罩,是歼-15电子战型一个不被注意、但辨识度很高的细节

  实际上除了沿用下来的三翼面布局、折叠机翼和平尾、强化的前起落架和尾钩之外,歼-15电子战机在大量细节上都与歼-15/15S差异明显,仅在驾驶舱之前就有取消了雷达罩中央空速管、以及雷达天线罩长度明显短于其他“侧卫”、座舱前方还取消了IRST/光电雷达等独特特征。

  说到雷达罩和空速管的事儿,记得当初歼-15基本型使用不同于歼-11B的灰色雷达天线罩时,有人据此分析歼-15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后来歼-11B升级机换了雷达天线罩,但又没有取消雷达罩中央空速管,则被认为是没有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证据,其实这都是常见的误解。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雷达罩的材料、工艺等改进都是服务于提升雷达性能的,这些变化有时会带来颜色的变化,但并不是绝对的“材料色号对应雷达型号”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进一步取消雷达罩中央空速管,能够降低雷达罩设计难度、改善结构性能,便于在新机上使用,但升级现有机型时,就需要对原机大气数据测量系统进行加改装。图中可见歼-10B机头左上方加装的L形空速管

  比如早期的F-15系列和“台风”战斗机,以及Block 3之前的“枭龙”均无机头中央空速管,而它们并未装备相控阵雷达;反过来说,无论是把F-16升级成装备AN/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的F-16V,还是出厂自带J/APG-1有源相控阵雷达(现已升级为J/APG-2)的F-2,这两个例子都有力地证明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无机头空速管”。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现代雷达技术已经能够将金属空速管对雷达的干扰尽可能降低

  在现有战机的雷达升级中,如果能在对雷达罩进行适应性改进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包括雷达罩中央空速管在内的原机大气数据测量系统,就能够在保证作战性能的同时缩短改装试飞周期,这对于拥有规模庞大的三代机机队的用户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

  言归正传,从近期的穿插报道来看,我军目前唯一的这支舰载战斗机部队,正在同时执行战备训练任务和海军航空大学某试训基地的新飞行员培养任务。随着人民海军逐渐成为“多数时间里至少有一艘航母的海军”,舰载机部队还要做到岸基舰基训练任务兼顾,这就使得他们的训练强度相比过去提升了很多。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同一个飞行日里的高强度多科目演练往往体现在多元化的挂载上,比如在近期这段以空中对抗为主的报道中,这架歼-15就在机腹中线前挂点挂载了伙伴加油吊舱

  虽然个中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但总会在歼-15上体现出一些起眼或不起眼的变化,比如我们已经很熟悉的“白色无翼小导弹”——广泛应用于空海军的国产空战训练吊舱(ACMI),最早公开出现在歼-15上大概是在2018年南海阅兵前后的报道中——这次伴随着歼-15部队,总算有了更多挂载飞行的画面,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舰载战斗机部队空战训练的“加料”。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多架参与空战对抗训练的歼-15,可见在挂载空空导弹训练弹和ACMI的同时,还在进气道下方挂点挂载了不明用途吊舱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类似的吊舱,在近期这张舰载战斗机学员复飞训练的报道图片中也出现了

  去年11月的报道提到,“短短1年多时间,他们探索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双轨并行”培养模式,先后完成数十名飞行学员昼间航母飞行资质认证,实现了开展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以来单批上舰人数最多、训练强度最大、平均年龄最小、认证周期最短的历史性突破。”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之前冬季训练时,这种雪地图甚至还有一些“毛味”(上图);对比可见,下图正在模拟进场的歼-15有着独特的双编队保持标记带

  而一说到舰载机飞行员培养,就难免能想起上周贵飞公司那则背景模板红彤彤的,“某型号研制生产工作会”报道。虽然还没有公开说明“某型号”就是舰载教练机,无论是配图上的教练-9G,还是“生命线工程”、“重要里程碑事件”等用词,都明确指向了与舰载教练机的相关性。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从目前几项关键成品的供应看,这款新机要想实现“龟兔赛跑”式的抢占节点,肯定也要靠技术状态的“分步走”,如之前讲歼-10S时所说,这就非常考验研发团队的顶层设计能力了

  向来敢于在未取得用户明确态度前先“把米下锅”的贵飞,确实一直有着要把“山鹰”往航母甲板上推,推动战术飞机领域技术和人才队伍前进的想法。虽然消息一出,网络上围绕该机的争议非常大,特别是万年话题——与“猎鹰”的PK又要持续;但个人认为,无论它最后成功与否,这种在技术上敢于尝试和竞争的作风都是值得肯定的。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虽然“山鹰”系列技术上存在一些先天不利之处,这些都有用户的客观评价;但贵飞在型号发展中形成的一些作风特点,同样赢得了很多上级单位的赞赏,而这往往对于型号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站在部队用户的角度说,虽然未来的可能性丰富多彩,但在新型舰载教练机、乃至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第一次碰触飞行甲板之前,歼-15仍然是唯一能让人民海军战斗机飞行员们拿到“尾钩俱乐部”入场券的装备。我们期待在未来的逐步升级后,“飞鲨”们的作战性能更加强大、更加安全可靠,成为一款续写更多传奇的经典舰载机。

弹射版歼15战机首次出镜 关键部件均用苫布遮盖(图)

  ▲每一次折上翅膀,都为下一次高飞远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