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虧”問題

“落花殘月應何濟,花須開謝,月有盈虧。”出自 《粉蝶兒·春思》。

“盈虧”在古代是古人用來代表月亮的圓和缺。現在大多指企業上的賺錢或者賠本。

那“盈虧問題”在數學中表示的是什麼?

盈虧問題:根據一定的人數,分配一定的物品,在兩次的分配中,一次有多(盈),一次有少(虧),或者兩次有多,兩次有少,求人數或物品數的應用題型。

(我們主要講在小學中怎麼快速解答盈虧問題)

一般就是三種情況:

①一盈一虧

例:老師給小朋友分餅乾,每人分3塊要多出5塊,如果每人分5塊還少9塊。問小朋友 有多少人?餅乾有多少塊?

分析:餅乾的總數和小朋友的總數都是不會變化的。因為每人分3塊時候多的5塊,第二次分得時候分完了了,加上每個人分5塊的時候差的9塊,才夠每人都能分5塊,對比第一次和第二次每個人都分得2塊,除以2就能得到小朋友的人數,然後再求餅乾的數量。

如圖:

“盈虧”問題

小朋友的數量:(5+9)÷2=7

餅乾的數量:3×7+5=26

②兩次都盈

例:動物園給猴子分香蕉,第一次每隻猴子分4個,還剩8個,第二次每隻猴子分5個,還剩3個。問有幾隻猴子,幾個香蕉?

分析:對比第二次和第一次分得情況,我們可以知道,在第一次分得基礎上又給每隻猴子都分一個,還剩下3個,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把第一次分剩下的8個平均分給每隻猴子,還剩下3個,每隻猴子的數量就等於分掉的蘋果除以每隻猴子分得的數量,從而求出猴子的數量,知道猴子的數量就可以求出香蕉的數量。

猴子的數量:(8-3)÷1=5

香蕉的數量:4×5+8=28

③兩次都虧

例:學校買來一批書要分給老師。如果每個老師分得5本,則少10本;如果每個老師分得9本,則少50本,那麼一共有多少老師,多少本書?

分析:同樣的方法,對比第一次和第二次分書,第一次分還差10本,第二次分還差50本,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少10本的就基礎上又少50本,一共少了40本。第二次分書是在第一次分書上的基礎上又給每個老師分4本,如果第二次分得時候剛好分完,那麼就還差(50-10)本,在除以給每個老師都分4本,就是老師的數量,知道老師的數量就可以求出書本的數量了。

老師的數量:(50-10)÷4=10

書本的數量:10×5-10=40

從這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簡單的換算公式

(盈+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大盈-小盈)÷(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大虧-小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

轉換型盈虧問題

我們在解題過程中,往往題目並不會直接平均分配,還需要我們自己轉化數量關係。

看一個例子:

張宇上午7時20分從家裡出發到校上課。如果每分鐘走50步,離上課還有7分鐘;如果每分鐘走35步,就要遲到5分鐘。求學校的上課時間。

分析:這個題目中,要注意的是,盈虧不是7分鐘和5分鐘,而是7分鐘和5分鐘所走的路程,所以問題點應該是,到學校還多(7×50)步,也就是盈245步 。虧就是(5×35)步,從家裡到學校的距離和上課時間是不會變的,帶入(盈+虧)換算公式,就能得到從家裡到學校走了多少分鐘,然後再求學校上課時間。

到學校的時間:(7×50+5×35)÷(50-35)=35

上課時間:20+35=55

上課時間就是7點55

總結

在做這一類型的題目時,我們要注意單位的換算,找準“盈虧”,然後就能快速的解答出來。可以直接用換算公式解答,也可以通過畫圖形,找關係解答。各有利弊,看自己用什麼方法,理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