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最大问题在哪里:轻视法治,重视人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似乎只有更早的尧舜禹和文王、周公能与之相比。

遗憾的是,孔子的想法过于简单,也过于理想,他始终把治国安邦的理想定位在上层统治者的品德上面。


孔子思想的最大问题在哪里:轻视法治,重视人治

在他看来,只要上层统治者率先垂范,自觉自律,下层的老百姓自然跟从,国家就可以太平安好。这种治国理念未免太简单了。

孔子说:上者好礼,则民易使也。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意思是说,首先统治者要率先垂范,洁身自好,底下的老百姓才会跟从,听从指使。

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于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上层统治者的品德就像大风,下层草民的品德就像草,只要草遇到大风,必然扑倒和顺从。

果真是这样的逻辑吗?历史上的事实是这样吗?

如果看看春秋、战国以及以后时代的中国历史,再结合《论语》中的一说法,就可以看出,要求古代统治者像圣人尧舜禹那样,既克制欲望,又克勤奉公,全心为民,这就是一种奢望,或者是一种梦想,是很难真正实现的。


孔子思想的最大问题在哪里:轻视法治,重视人治

根据《论语》的说法,在孔子眼中,似乎除了古代尧舜禹、文武周公或周天子以外,此后的古代帝王就再也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了。这就是古代的历史事实。

比如《论语》中提到的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等一些君侯,都是一些扶不起的阿斗,不成体统。他们要么个性软弱,如鲁哀公,要么苍老不堪,像齐景公,要么不走正道,像卫灵公。

其实孔子最嫌弃的是像卫灵公那样的君侯,因为卫灵公竟然对祭祀之礼不感兴趣,反而对军事感兴趣,在孔子看来,这是不走正道,是不会成功的。

孔子的最大问题在于,他把包括统治者在内的人们的心性看得太单纯,太美好了:似乎每个人都愿意修身养性,都愿意成为正人君子,甚至能够成为圣人!

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且不说草民百姓很难修普遍修成为圣人,就是那些身边居高位的“士”——文化知识分子也很难普遍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君子或圣人。


孔子思想的最大问题在哪里:轻视法治,重视人治

原因很简单,个人毕竟不是神灵或神仙,都食人间烟火,都有七情六欲,最起码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比如古往今来,能够成为像尧舜禹汤那样大公无私的圣者能有几人?

有人说,古代不是有像李世民那样的贤君吗?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早期治世的李世民还算勤政爱民,但到中年以后,李世民还是走向了古代皇帝的老路——荒淫腐化,拼命享乐,不顾其他。

固执的孔子始终认为,只要一个人坚守礼法,遵守正道,修身自持,都可能成为君子,甚至圣人。这是一种单纯和幼稚的想法。


孔子思想的最大问题在哪里:轻视法治,重视人治

古印度的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充满苦难,因为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有执着之心——执着自己的欲望和贪求!所以佛家主张超出生死轮回,追求精神涅槃。

西方的基督教也认为,人性天生丑恶,不能放任自流,唯有借助上帝的恩典,个人才能获救。这是基督教形态的共识。所以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重视法治,强调以法律的力量约束人性的魔鬼。这也是现代文明的特点之一。

孔子的最大问题在于,他过于轻视法治,过于重视人治,太相信人性的自觉能力和自律力,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不符合人性的实际。就这一点而言,孔子思想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也不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追求和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