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自內心的自信引領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託。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

  要培養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花大力氣培養人才發自內心的自信。這種自信一方面源於教育者對受教者的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受教者用心靈去感悟和獲得。只有將兩種途徑結合起來,才能使這種自信在內心生根、發芽,成為一種牢固的意志品質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對此,我們可以從古、今、中、外四個維度落實和開展真正自信的養成。

  一、以學校教育為載體,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明確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論是“繹新籀古,弘揚傳統”還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啟示我們要用繼承創新走向偉大復興。現在學校中的文、理、醫、工各學科專業課程會涉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還應當注重“以學為中心”,要循循善誘、春風化雨,除了傳授核心知識之外,要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志趣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責任和擔當意識。

  二、以媒體網絡為平臺,主動關心當今中國和世界的關係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事風雲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應用好信息化的方法來引導廣大青少年和在校大學生正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用好互聯網思維,繼續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和學習模式,進一步提升育人效果的時效性,推動正能量的表達和傳播,及時應對話語陷阱和思想誤區。比如應引導學生用新媒體手段去獲取更多正面的知識和信息,鼓勵學生平時主動上網看熱點新聞和精彩評論,更加及時和直觀地瞭解中國如何和為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以及對人類的發展進步意味著什麼。這些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和精彩寫照。

  三、以儀式教育為延伸,切實弘揚和傳承家國情懷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有著豐富的儀式教育資源。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在最高層面與時俱進地建章立制,中國之禮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作用日益凸顯。例如,2017年確立中國特色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2018年起設立烈士紀念日;2019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2020年舉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等。學校應繼續積極配合好組織豐富多彩的慶祝和紀念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其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家國情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機統一的。在書本的教育之外,國家、社會、家庭應進一步更好形成合力弘揚優良家風。社會各界應樹立優秀的新時代青年典型,表揚和肯定學生在家盡孝的表現,但務必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流於形式和“復古”封建糟粕。各方為學生在家過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創造更好條件,讓文化的血脈和文明的基因代代傳承。

  四、以國際交流為契機,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中國青年在做到海納百川、包容天下的同時,應在言行舉止中充分體現自信和展現主人翁意識。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在一些國際性的中外學生交往活動中,卻出現了中國青年講著最溜的英語、展現著最大的不自信的情況。青年人要成為“民間外交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從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概括、到與西方模式的比較分析、再到英語口語和文字的運用水平,大部分學生依然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講好中國故事其實是一門新興的而且很深的學問,不僅需要學者、記者等專業人士去落實,也需要相關學生們去踐行。無論是在出國交流或留學前,還是在和留學生接觸前,大家應該多閱讀和觀看知名專家在國際舞臺(比如在大學、媒體、智庫等)的演講和辯論素材,他們常常能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說清楚,全球影響力和說服力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